7月4日,龙岩学院多学科学生组成的"山海共治"实践团,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启动实地调研。项目聚焦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东山岛防风治沙典型案例,通过数字化展区沉浸式学习与公众认知调研,系统梳理长汀"绿满山"治理模式,并与东山岛防风治沙经验进行跨区域对比研究。
绿染荒岭记:青年溯源长汀蝶变
在科教园内,实践团成员沿着馆内设计的参观路线,实地察看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水土保持示范点。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治理模式的演变,团队成员通过图文和实物展示,深入了解了这片曾因水土流失被称为“火焰山”的区域如何实现历史性转变。在参观过程中,成员们不时驻足交流,记录治理成效。实践队成员感悟科学治理与精神力量的结合。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科教园内学习治理模式
青山算力:指尖溯源绿代码
数字化展区成为调研的亮点。实践团成员通过交互屏幕与动态展板,直观了解了“绿满山”背后的数据支撑。讲解员解释,这些数据不仅是治理成果的量化指标,更是优化“山海共治”路径的风向标。其中一位团队成员表示,数字模型展示了技术、生态与民生的联动。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数字化展区分析水土保持数据模型
青山印迹凝实践 数据固绿启新程
调研结束后,实践团队结合实地考察成果,设计了一份关于水土保持公众认知的调查问卷。团队成员特别邀请科教园的专业讲解员作为首批受访者参与填写。问卷内容涵盖政策理解、经验推广认同和参与意愿等方面。这一环节旨在探索“科技治理+公众参与”的双轮驱动模式,为生态保护提供青年视角。
▲图为实践队成员邀请讲解员填写水土保持调查问卷
▲图为龙岩学院实践队在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门口的合影
此次长汀水土保持科教园之行,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领悟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精神,更通过数字化展区的沉浸式学习与公众认知问卷的实证调研,构建起连接长汀“绿满山”经验与东山岛防风治沙研究的桥梁。活动结束时,团队在科教园前合影留念,记录这一绿色实践课堂的瞬间。队员们表示,此次调研是青年参与生态保护的起点,未来将持续以实地考察为基础,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治理经验创新,用科学数据支撑生态保护实践,让青春在绿色发展中书写责任担当,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智慧。(通讯员:何佳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佳祺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