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盐都,薪火相传。为探寻其中的文化基因,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传承使命,在七月初,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盐途九骁”实践队奔赴四川自贡,开展了以“盐文化传承”为核心的深度实践。
在燊海井,队员们亲历古法制盐,对话盐工,解码“活态”遗产的智慧;在盐业历史博物馆,队员们领略了盐业文明的壮阔史诗;穿梭于传承时代记忆的老盐场,队员们感悟了遗产的厚重与转型;尤为珍贵的是,队员们走进少年宫,将学习的知识化为生动的盐文化科普与盐雕手工课堂,让千年盐韵在祖国新一代的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守护传统文化根脉的责任与担当。
▲图为“盐途九骁”实践队在燊海井合影
访燊海井追溯盐源
7月2日下午,实践队首站抵达燊海井遗址。队员们穿梭于燊海井景区,跟随着制盐场景的变换,从灶房到晒卤台,领略了古法制盐的过程。期间,队员们有幸遇到一位制盐工作从事人员,并对他进行了采访。“由于制作过程的低效率,我们注定会被时代淘汰,但是我们依然坚守,日复一日不停歇地轮班制盐,只为传承这项非遗工艺。”盐工望着火红的炉子说,“制作工序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火炉里操作。夏天时,锅边最低五六十度,我常热得心发慌。当做出一锅好的成品,拿出来给大家分享的时候,自己也会很有成就感。”翌日,队员们将现场拍摄的图片制作成公众号推文发出,网友评论“非遗传承,意义非凡”。
▲图为“盐途九骁”实践队队员采访制盐工作人员
观盐业历史博物馆览红色印记
7月3日,“盐途九骁”实践队通过参观盐业历史博物馆,顺着时间的脉络,进一步学习了盐业文化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重点考察了馆内盐税征收历史以及红色文化精神。同时,队员们通过实地观摩和专家讲解,深入了解了“燊海井”等代表性盐井的开采工艺,以及自贡盐业在近现代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馆内红色文化展陈众多,通过党史资料、抗战实物等藏品,讲述了革命时期的盐业故事。从千年井盐技艺到百年盐税征管,从清代会馆建筑到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生。
▲图为博物馆内陈列的自贡在抗战时期物资捐献一览
探访工业遗产破解转型密钥
7月5日,“盐途九骁”实践队步入1957年建成的老盐场,锈迹斑驳的制盐罐与沉寂的管道如同凝固的工业史诗。这座见证计划经济辉煌的工业地标,以沧桑之躯诉说着产业变迁的轨迹,引发队员们对工业遗产转型与城市记忆延续的深刻思考。老盐场1957采用“一馆多点”模式(一个主展陈馆+特色工业遗产、旧址现场陈列),形成“场馆+场景+参与”三者有机结合的工业遗产展示网络,为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文旅融合提供更多可消费的城市文化空间,成为加快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新地标,有利于形成聚集效应,带动盐文化的传承发展。
▲图为老盐场现存遗迹
盐文化、盐雕小课堂进校园
7月6日,“盐途九骁”实践队带着对盐文化的深刻理解走进了自流井区光大街小学,将所学所感转化为面向青少年的生动课堂。队员们精心设计了盐文化普及与盐雕手工课,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带领学生亲手触摸千年盐都的文化脉动。指尖翻飞的不仅是盐泥,更是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与热爱。课堂上,一位同学好奇地提问:“从井里捞盐时,如果绳子断了该怎么办呢?”面对这一问题,作为“小老师”的队员余羚瑞同学借助多媒体设备,迅速播放了一段生动直观的动画视频,并耐心细致地进行了讲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实践队队长胡瀞丹在谈及此次活动的设计理念时表示:“我们将科学实验与非遗文化巧妙融合,不仅有效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知识的兴趣,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骄傲。”
▲图为“盐途九骁”实践队与参与课堂学生的合影
这堂别开生面的课程,是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生动实践。队员们将燊海井的见闻、博物馆的积淀、非遗传承的感悟,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摸得着、做得成的文化体验,用实际行动证明:守护文化根脉,青年在行动;点燃传承星火,希望在新一代。
未来,“盐途九骁”实践队将持续关注自贡市盐文化的发展,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宣传、创新传播等方式,积极参与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自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实践队也将探索盐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为地方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邹紫涵 吴盈墨
图片|吴盈墨 邹紫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紫涵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