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王佳颖 林圣城 陈发炘)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7月4日至6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助农与文化传承实践团赴漳州市诏安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文化体验等形式,积极推广“水稻+番石榴”果粮间作新模式以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同时推动八仙茶与畲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启程动员,深入一线指导
7月4日,实践团在福建农林大学举行出征动员会后,随即奔赴诏安县华强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会议厅内,诏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林文绍、动科院甘乾福教授、企业导师林华强,还有陈发兴老师、邓红红老师及实践队成员齐聚一堂。交流环节,实践队队长林圣城先介绍了此行规划,诏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林文绍对实践队选择诏安、聚焦农业创新模式给予高度认可。他指出,番石榴-水稻的间作栽培技术,不仅具有重要的技术创新价值,还能通过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并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指导教师邓红红详细介绍了"番石榴-水稻"果粮间作栽培模式的可行性、推广价值及其管理要点。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陈发兴教授,鼓励实践队员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贡献园艺学子的智慧和力量。福建农林大学甘乾福教授则建议多学科交叉融合角度探索果粮间作技术。
▲图为“番石榴-水稻”果粮间作交流会以及实践队在示范田中合影
下午3时,在诏安县委常委的鼓励下,实践队深入田间调研,与农户共同探讨该模式的实践成效。在实地考察中,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陈发兴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不同番石榴品种的间作表现:“初步看水蜜番石榴品种结果早,但现阶段需摘除幼果以促进树势生长。”团队还学习了人工除草等生态管护技术,通过避免除草剂使用,进一步提升番石榴品质,增加果树附加值。该模式致力于在保障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同时,有效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实现“稳粮”与“增收”的协同发展。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赴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果粮间作助农与文化传承实践团将继续探索优化间作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在“番石榴-水稻”果粮间作示范田中调研
技术培训紧锣密鼓,田间测量精准务实
7月5日,实践活动迎来关键日程。上午,在西峤村村部,实践团成员化身“新农人讲师”,开展了一场“果粮间作技术培训会”。培训内容扎实,面向合作社及周边农户,重点讲授了番石榴与水稻间作的核心技术与应用优势。会上,团队精心准备的实用技术手册进行了现场发放,成为农户珍贵的参考资料。培训会后,团队还结合现代农业理念,进行了共享农业主题宣讲,并为当地孩子们开设了生动的“耕读课堂”,架起了高校学子与乡村青少年沟通的桥梁。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农户宣讲和向青少年分享耕读文化
▲图为农户填写共享农业问卷与学生听课场景
下午的活动则回归科研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入番石榴与水稻间作地块,严谨细致地开展了“田间数据测量”工作。测量重点聚焦于番石榴植株的长势和关键土壤参数,这些一手数据将为后续分析研究和优化种植模式提供重要依据。
▲图为实践队队员田间测量
体验特色文化,学习前沿科技
7月6日,实践行程兼顾文化传承与科技前沿。上午,实践队抵达诏安县鹤灵峰茶业有限公司,在诏安县鹤林峰茶业有限公司、诏安县白洋乡汀洋村村委会主任钟平泉的热情接待与细致讲解下,深入了解诏安八仙茶的历史渊源与制作工艺。从茶叶采摘到冲泡品鉴,茶文化体验串联起农业与文旅融合的可能。随后,实践团前往诏安县白洋乡汀洋畲族村,在白洋乡乡领导吴鸿艺的带领下,体验当地特色民族文化,感受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力量。
▲图为实践队了解八仙茶历史工艺和体验畲族文化
下午的活动聚焦现代农业技术的新锐力量——团队成员进行了农用无人机的系统学习,掌握其操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如植保、监测等),为未来科技助农积累经验。学习结束后,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思考,实践团于当日下午启程返回福州。
▲图为实践队学习使用农用无人机
践行使命,助力振兴
此次诏安之行,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赴诏安实践团高效完成了既定的技术指导、培训宣讲、数据采集和文化体验等多项任务,充分展现了农科学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和以农兴农的情怀。特别是在田间测量的第一手数据和面向农户的实用技术手册,不仅直接服务了当地农业生产,也为学校后续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方向。通过深入诏安的田间茶厂与民族村落,团队成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增强了对乡村产业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了解与使命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发炘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