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体悟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与家国情怀,7月5日至7月6日,福建师范大学“光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走进福州多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天的“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学习实践活动。队员们先后参访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等场所,在沉浸式的学习与体验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坚定了肩负时代使命、奋勇前行的信念。
追溯八闽革命历程 感悟烽火岁月中的坚韧与担当
7月5日清晨,“光实践队”的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首先来到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这座场馆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陈列,系统展现了福建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壮阔革命历程,是了解八闽大地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
步入馆内,时光仿佛倒流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玻璃展柜中,一把把锈迹斑斑的土枪、土炮静静陈列,它们曾是革命先辈们抗击侵略者、推翻反动统治的武器,枪身上的每一处磨损都镌刻着战斗的痕迹;泛黄的文件与书信,字迹虽已模糊,却字字句句诉说着革命志士对理想的坚守与对家国的热爱;而复原的“苏区人民支援红军”场景,更是让队员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的烽火岁月——画面中,身着粗布衣衫的苏区百姓们肩扛粮食、手持梭镖,眼神中满是对红军的信任与对未来的期盼,他们用最朴素的行动,为革命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图为队员们参观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内的苏区人民支援红军场景复
原队员们沿着历史脉络缓缓前行,认真聆听讲解员对福建革命历程的介绍,从鸦片战争时期福建人民的抗英斗争,到五四运动在八闽大地的传播;从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的早期活动,到红军在闽西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军民的浴血奋战,到解放战争时期迎来解放的曙光……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个革命故事,都让队员们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以前在课本上学习福建革命历史,更多的是文字上的认知,而今天站在这里,看到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实物,听到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才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队员小林感慨道,“你看那些苏区百姓支援红军的场景,他们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却把仅有的粮食、衣物都拿出来支援红军,这种无私与坚韧,真的太令人动容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千千万万的人民,革命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展区,队员们重点学习了福建党史的重要篇章——从中央苏区(福建部分)的建立与发展,到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英勇事迹;从红军长征中福建子弟兵的牺牲与奉献,到福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团结与无畏。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资料,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八闽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更体会到了“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革命精神内涵。
探寻民主革命起点 领略闽籍志士的家国情怀与革命豪情
7月6日,实践队的行程继续推进,队员们来到了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这里曾是辛亥革命时期福建革命志士活动的重要场所,见证了八闽大地民主革命的萌芽与兴起,承载着闽籍志士为推翻封建帝制、追求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光辉历史。
馆内专门设置了“八闽民主革命起点”主题展区,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解,还原了辛亥革命在福建的发展历程。队员们了解到,在那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林觉民、方声洞等一批闽籍青年志士,怀揣着“为天下人谋幸福”的理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他们或撰写檄文唤醒民众,或组织起义冲锋在前,甚至不惜献出年轻的生命。
图为队员们驻足观看林觉民《与妻书》复制品
在林觉民烈士的展区前,队员们久久驻足。展柜中陈列的《与妻书》复制品,字迹遒劲有力,字里行间既有对妻子的深情眷恋,更有“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壮志豪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当讲解员诵读这段文字时,不少队员眼中泛起了泪光。
“林觉民烈士牺牲时年仅24岁,和我们现在的年纪相仿,但他却有着如此坚定的理想和无畏的勇气。”队员小张感慨道,“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除了林觉民,队员们还了解到了更多闽籍志士的事迹:方声洞在黄花岗起义中冲锋在前,中弹牺牲时仍高呼革命口号;林尹民在战斗中奋勇杀敌,直至力竭而亡……他们的故事,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闽籍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舍生取义”的革命豪情。
重温抗日救亡历史 传承新四军的红色血脉与斗争精神
参观完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后,实践队的队员们来到了当天的第二站——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这座看似普通的院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新四军在福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据点,见证了福建军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走进旧址,院内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展馆内,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和实物展品,再现了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工作场景与历史贡献。队员们了解到,办事处成立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仅承担着联络福建各地抗日团体、输送爱国青年参加新四军的任务,还积极宣传抗日主张,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凝聚福建抗日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地下党与新四军协同抗战”展区,队员们看到了当年地下党员与办事处工作人员秘密联络时使用的暗号、信件,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工作的场景复原。讲解员介绍道,当时的斗争环境十分险恶,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开展工作,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但他们始终坚守信念,从未动摇。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能保持高昂的斗志,积极组织群众抗日,这种精神太让人敬佩了。”队员小李说,“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这种不畏艰难、坚守信念的精神,勇敢面对一切考验。”
通过参观,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不仅是抗日救亡的“桥头堡”,更是连接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它所承载的“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新四军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代又一代青年传承与发扬。
汲取精神力量 坚定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为期两天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访学习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留给队员们的思考与感悟却久久不散。从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中感悟八闽儿女的坚韧与奉献,到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中领略闽籍志士的家国情怀,再到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中重温抗日救亡的斗争精神,每一处参访、每一个故事,都让队员们对红色基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践队队长在总结时说道:“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走出校园,走进历史,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与不懈奋斗。红色基因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蕴含在这些革命故事中,体现在先辈们的言行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传承好这份红色基因,将先辈的精神转化为努力学习、服务社会的动力。”
队员们也纷纷表示,此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充电”。未来,他们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誓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文字 | 韦力今
图片 | 福建师范大学“光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力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