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奋进力量”-丹心向阳队,咸阳师范学院学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理论宣讲等多种学习教育活动,“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勇担时代责任,贡献青春力量。在这个暑期,同学们的社会实践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丹心向阳队”在咸阳市秦都区红色记忆博物馆的实践风采~
墨香印红忆,初心践传承 丹心向阳队踏上“三下乡”之旅,走进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 。踏入馆中,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陈列的老物件、珍贵史料,无声诉说革命先辈的奋斗征程。学子们穿梭其间,触摸红色脉络,汲取奋进力量。
在这特殊场域,书法与红色文化奇妙交融。学子们以笔为媒,将对革命精神的体悟融入翰墨。一笔一划,书写对先辈的敬仰,让书法艺术承载红色记忆,让红色基因借由墨香传承。此次之行,是实践课堂,更是精神洗礼。于右任书法学院的学子们,以青春之姿,架起书法艺术与红色传承的桥梁,让红色记忆在墨韵中熠熠生辉,让初心使命在实践里牢牢扎根,续写属于青年的红色传承篇章 。聆听红色回响 触摸岁月温度博物馆里的意外相逢
(图为与退伍军人赠送书签合影 王钰熠供图)
博物馆的转角处,偶遇了几位退伍军人,他们胸前的军功章在灯光下闪着微光。得知“丹心向阳队”成员们来探寻红色记忆,他们主动当起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军用水壶,说起当年野外拉练的故事;看到老式电台,又讲起通信兵在硝烟中传递情报的惊险。
(右图为许雨东同学书写书签侯素文供图)
他的讲述没有华丽辞藻,却让大家感受到队伍中的艰辛,递上准备好的书法书签,“保家卫国”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他们接过时眼中泛起泪光,与队友们并肩站在雷锋雕像前合影。镜头定格的瞬间,军装与青春身影相映,老故事与新传承交融,博物馆的光影里,军民情谊与红色精神,正以这样温暖的方式,悄然传递。自书书签赠访客,寸笺承载赤子心
展厅里,队员们捧着一叠叠自制书签,向驻足参观的游客微笑递出。书签上,是大家亲笔书写的红色箴言——“国泰民安”“坚韧不摧”“不忘初心”,笔墨间藏着青春对红色精神的理解。一位游客阿姨接过“坚韧不摧”书签,轻轻摩挲着纸面:“现在的年轻人还能静下心写毛笔字,不容易。”带孩子来的母亲接过“不忘初心”,笑着教孩子念上面的字。有游客主动询问创作灵感,队员们便趁机分享博物馆里的见闻,让墨香与红色故事一起,悄悄住进更多人心里。分发的是书签,传递的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共鸣,让红色记忆借着笔墨,走进寻常日子里。红色脊梁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魏德军咸阳市秦都区双照街道肖何庙村人,生于1961年。他是一名退伍老兵,1979年投身军旅,在曾保卫过延安的英雄连队服役,红色文化深深植入其心中。1982年退役后,他踏上电力教育征程,直至2021年退休。出于对红色文化的热爱,魏德军耗时23年收集红色文物。2008年7月1日,他在自家宅基地上创办了红色记忆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收藏有万余件不同历史时期的展品,涵盖文献、实物、瓷器、书画等四大类。博物馆设有讲习所、复兴之路等五个主题展室,生动展现了中国的光辉历程。
沈植入红色文化 触摸精神本源踏入博物馆,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进时光长廊。玻璃展柜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曾见证烽火岁月,泛黄的书信里藏着先辈的家国情怀,褪色的徽章闪耀着永不磨灭的赤诚。驻足良久,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似能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沉默的物件,比任何文字都更鲜活——老纺车转动着民生疾苦,旧地图标注着山河破碎,而英雄们用过的钢笔,仿佛还凝着未干的墨痕,书写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
探寻文化根脉 赓续文化新篇当墨香与红色文脉相遇,当青春与历史对话,团队成员们不仅触摸到了岁月的温度,更读懂了传承的分量。这段旅程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让队友们带着这份感动与思考,把红色精神融入日常,用行动续写初心。愿大家能成为红色记忆的守护者,让先辈的故事永远鲜活,让滚烫的信仰照亮前路。就此别过,却不散场,红色的种子已埋下,静待在时光里绽放新的光芒。(图为出发前与指导老师合照 张馨兰供图)
通讯员 |王钰熠 唐星霜 张馨兰 侯素文 尹佳 张天一许雨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星霜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