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日讯(通讯员:赵婉玲、梁爽怡、周佳佳)2025年7月2日,广东科技学院"南社古韵"突击队(以下简称"突击队")赴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古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重点探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茶山"绸衣灯公"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深入了解并体验这一古老技艺。为了更广泛地传播非遗魅力,突击队还通过抖音和小红书平台同时进行2场现场直播,总时长244分钟,累计吸引500人次观看,总点赞数达7万次,使“绸衣灯公”这个非遗项目触达范围更广,关注度有所提升。
探源“绸衣灯公”历史 深植家国情怀
在李翠薇老师的工作室,突击队成员系统学习茶山“绸衣灯公”的历史渊源与制作技艺。李翠薇老师介绍,“绸衣灯公”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末,其形象塑造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和查开祥(后改姓“香”)四位忠臣的故事密切相关。早期的“绸衣灯公”泥塑,是民间为纪念忠烈、寄托情怀而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历史记忆。其艺术特色体现为色彩上采用大红大绿的传统粤剧配色,鲜艳夺目而不失庄重,工艺则极为精巧。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南社古韵”突击队队员与李翠薇老师交谈
亲历非遗技艺:传承人详解“绸衣灯公”制作四步法
实践环节中,李翠薇老师为队员们详细示范并讲解茶山“绸衣灯公”的核心制作流程:
1. 泥胎塑形:以特定工具反复摔打、揉捏泥土,塑造人物头部、躯干及四肢的基本形态。头部塑造严格遵循“三庭五眼”的面部比例法则。李翠薇老师特别指出传承人林炯恩的创新技艺——在泥胎关键部位嵌入细铁丝,使泥塑人物展现更多的姿态,极大增强传统静态泥塑的表现力。
图为李翠薇老师在捏塑人物头部
2. 打磨修整与上色:泥胎晾干后,对头部、四肢等外露部分进行精细打磨,确保形态精准、线条流畅。上色采用多层薄涂技法,待颜料干透后进行晕染过渡,最终呈现鲜活的面容与肌肤质感。
图为李翠薇老师在为泥胎上色
3. 绸衣制作与装饰:此为赋予“绸衣灯公”华彩的关键步骤。使用五彩丝线在特制的绸缎上刺绣精美纹样。李翠薇老师重点展示“绸衣灯公”服饰的特色构件“云肩”(披于肩部)和“蔽膝”(垂于裙前),其图案与配色深受粤剧服饰影响。此外,她还介绍自身在丝带处理工艺上的改进之处,让服饰细节更显灵动飘逸。
图为李翠薇老师在绸缎上刺绣
4. 妆身与点睛:最后的步骤包括粘贴发饰、描绘眉眼等细节处理(俗称“妆身”),完成人物的最终神态刻画。
图为李翠薇老师在为人物妆身
传承理念:心手相传的工匠精神
在传授技艺过程中,李翠薇老师提到“做人也好,做‘绸衣灯公’也好,一定要有心有骨”的传承理念,并且指出这是历代手艺人坚守的工匠精神之本。
青年实践:守护非遗根脉矢志担当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直观了解到茶山"绸衣灯公"从泥胚塑造到华彩成型的完整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传承人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之心与创新精神。活动期间进行的抖音和小红书直播也生动展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吸引了线上观众的关注与互动。活动最后,广东科技学院"南社古韵"突击队与李翠薇老师合影留念。队员们表示,守护非遗根脉,青年一代矢志担当,此次探访是一次宝贵的文化学习与精神洗礼。
图为广东科技学院“南社古韵”突击队与李翠薇老师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婉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