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走进新城社区,与四位党龄超半世纪的老党员袁辉、陈阅尧、段晓华、陈阅极展开座谈。从长征路上的血色记忆到数字时代的岗位坚守,四位老人用四段人生轨迹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代际对话中诠释信仰的永恒价值。
图为此次采访的四名超50年党龄党员合照 罗轶恒供图
血色初心:红军家族的信仰接力
"1934年,父亲兄弟四人一起踏上长征路,大哥22岁,最小的叔叔才15岁。"76岁的袁辉老人望着天花板,声音渐缓,"湘江战役中大伯牺牲在渡口阵地,三伯失踪在夹金山,四叔在腊子口被炸断左手——后来他用独臂在延安纺线,总说'只要还有一只手,就要为党干活'。"老人摩挲着胸前的党徽,指节因激动微微颤抖。
这种血色传承在袁辉家族延续三代:儿子追随父辈足迹参军入伍,孙女如今已是基层党员。"有人问为啥让孩子走'苦路',"老人轻叩桌面,"我总说,这是红军传下来的'吃饭家伙',丢不得。"从湘江战火到新时代征程,这个红军家庭用百年时光印证着信仰的生命力。
图为队员刘嘉慧采访党员袁辉 罗轶恒供图
图为党员段晓华 罗轶恒供图
指尖春秋:电键声里的时代坚守
73岁的段晓华1972年入党,曾服役于广州军区通讯营。在访谈现场,段晓华伸出右手,无名指和小指较常人明显短缩,指关节处布满增生的老茧。据他介绍,在1975 - 1980年间,作为报务员,他每天需发送超过120组密码电报,长期高强度工作导致手指骨骼变形。
段晓华向队员们演示了摩尔斯电码发报节奏,通过“滴滴答”的敲击声重现当年工作场景。他特别指出,当时执行任务必须做到“三个绝对”:绝对迅速、绝对准确、绝对保密,任何一个小数点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尽管现代通讯技术已全面取代传统发报,但段晓华认为,当年追求“零误差”的工作态度,与当今航天工程中毫米级精度要求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从"手手相递"到精神永续
"四叔临终前说,'手断了不要紧,只要有人接着为党干活'。"袁辉的话语引发四位老人共鸣。座谈会尾声,他们不约而同向青年队员寄语:"信仰不是遗传基因,是要亲手干出来的。"
当袁辉将自己的勋章郑重交给三下乡队员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中国共产党党徽上显得格外光辉。从红军的断手到战士的伤肩,从报务员变形的指骨到青年指尖的键盘,共产党人的价值传承始终具象为"接过前辈的手,干好当下的活"的实践。
图为超50年党龄荣誉勋章 罗轶恒供图
在指尖与掌心之间看见中国
四位老党员的故事,是用"手"书写的党史:红军的手劈开黑暗,战士的手捍卫和平,报务员的手编织信息,新时代青年的手创造未来。从袁辉家传的独臂纺车,到段晓华变形的发报手指,这些"信仰的物证"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党的伟大,从来不是纸上的理论,而是千万双手在历史长河中实干出来的辉煌。
"手指短了一截,但给党干活的劲儿没短。"段晓华的话语,道破穿越百年的精神密码。当"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这些饱经沧桑的手掌正是最好的"价值说明书"——从雪山草地的火种传递,到数据洪流中的创新突破,青年一代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用双手续写信仰的答卷。
此次座谈不仅是一次党史教育实践,更在代际对话中构建起精神传承的桥梁。实践队队员表示,将把老党员的"指尖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让信仰在实干中绽放时代光芒。(通讯员 刘嘉慧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