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24级本科生李鉴达赴营口市开展“健身行业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分析”实地调研,深度访谈47岁健身爱好者代表李耀学。作为原陆军炮兵连长,李耀学以其独特的职业经历与健身实践,揭示了中年群体健身需求的深层逻辑,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多元视角。
图为李鉴达对健身爱好者代表李耀学进行访谈的场景。
职业使命驱动健身习惯,中年健康管理成关键转折
访谈中,李耀学强调军人的职业特性是其健身意识的源头。部队时期严格的体能训练体系,不仅塑造了他“健身即使命”的认知,更将纪律性与坚韧精神融入运动习惯。谈及中年阶段规律健身的契机,他以2009年右肺叶结核球病史为例,直言“健康脆弱性的切身体验,让健身从职业需求升华为生命必需”。面对高强度工作与职业劳损风险,其健身目标聚焦于体能保持、压力缓解与伤病预防,每日通过30分钟至1小时户外走步维持身体状态,凸显中年群体“实用导向”的健身选择。
传统与创新交织:健身形式的现实考量与未来期待
在健身方式选择上,李耀学倾向于“零门槛”的户外锻炼。他指出,碎片化时间管理与家庭责任的平衡,使传统走步成为最具可行性的方案。尽管对VR/AR沉浸式健身、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技术持开放态度,但受限于工作节奏,尚未尝试数字化健身工具。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年群体对健身便利性的强烈需求,也为行业提出“科技适配中年人生活场景”的创新课题。
谈及行业现存问题,李耀学以自身预付费健身卡维权失败为例,呼吁建立更透明的消费模式。他建议推广按次结算、分期付费等灵活机制,并期待政策加强预付费监管,“让健身消费回归服务本质,而非资金博弈”。
跨界融合与社群价值:健身行业的多元创新路径
对于“体育+医疗”“体育+旅游”等跨界模式,李耀学提出独特见解。他认为,健身与心理健康、成瘾干预的结合具有现实意义,“在相关康复场景中,体能训练可与心理疏导联动,帮助重塑自律与信心”。同时,他以军队团队协作经验为切入点,肯定“健身社交”对中年人的吸引力,“跑步社群、团体课程不仅能激发锻炼动力,更能缓解社交孤岛问题”。此外,他期待“体育+旅游”场景落地,如景区健身步道与民俗体育活动的融合,为健身注入文化体验价值。
调研启示:中年市场呼唤精准化服务与社会协同
李耀学的访谈勾勒出中年健身群体的典型画像:重视健康实用性、时间管理精细化、偏好低门槛社交。这既凸显了健身行业在课程设计(如15-30分钟碎片化训练)、服务模式(上门指导、社区化网点)上的创新空间,也提示行业需加强与医疗、文旅等领域的协同,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生态。
李鉴达表示,此次调研为其行业发展报告提供了鲜活案例,后续将结合更多样本,深入分析健身行业在老龄化社会中的转型路径,助力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产业格局。这一研究不仅有望为健身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政府部门制定全民健身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更将以青年学者的观察视角,为审视“健康老龄化”这一时代命题提供鲜活的微观注脚,助力在“银发经济”浪潮中勾勒出更具人文温度与创新活力的产业图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鉴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