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团队成员合影
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国家水污染防治工作已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阶段。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需达25%以上,并建成100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这一政策导向为新时代青年投身生态治理指明了实践方向,也为此次社会实践项目提供了行动纲领。
深耕乡野寻症结 智汇数据破迷局
团队自2024年7月起,历时八个月,深入池州市贵池区的多个乡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数据分析,对当地的农业废弃物及动物排泄物资源量进行了详细调研。实践团队足迹遍及 12 个行政村,通过 "问卷 + 走访 + 监测" 三维调研法,建立起包含 1200 余份有效样本的数据库。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秸秆、粪污等生物质资源进行预测建模,采用多种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创新采用平行信度检验法排除地域干扰,最终形成《池州市贵池区生物质能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调研结果显示,若经过政府的合理引导,池州市贵池区可再收集的秸秆资源和可再收集的粪污资源总量非常乐观,足以支持一个中等规模的沼气工程发电厂全天候运行,为后续技术落地奠定坚实基础。
科创赋能添绿翼 数智治水筑屏障
基于调研结果,基于调研成果,团队研发 "光催化水凝胶 + 智能监测平台" 创新系统。以光催化技术为原理,制备C3N4/ZnO复合纳米光催化材料,通过掺杂氧化锌解决催化剂失活难题,构建 "分解 - 吸附 - 监测" 三位一体体系,实现可回收可量化可监控凝胶去污过程,实现 COD 去除率 65.57%、色度去除率 89.78% 的突破性成效。自主开发的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电导率、PH 值等 12 项参数,较传统工艺节电 75%,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 0.64 万吨。该项目已获国家软件著作权认证,标志着项目在技术层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图二 工业流程图
政企联动聚合力 校地共融谱新篇
实践团队构建 "政府 + 高校 + 企业" 协同机制,与池州市生态环境局共建技术验证成果转化平台,同 5 家环保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项目对接会上,项目负责人王一铭系统展示了污水管网智能诊断、农村湿地模块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方案,获得安徽省环保产业协会重点关注。
为强化基层共识,团队深入贵池区梅龙街道、东至县香隅镇等12个行政村,通过“流动科普站+农户工作坊”形式,培训技术骨干 200 余人次,累计发放可视化操作手册800余份。同步在池州学院、青阳中学开展“污水治理与生态振兴”主题巡讲,组织学生参与秋浦河水质监测实践活动,培育在地化环保志愿者队伍。
图三 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数据处理
三效合一谋发展 双碳双减显担当
经过五年周期测算,项目将大量带动就业,单位成本降低明显。社会效益上,预计提升污水处理效率30%,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生态效益突出,预计废水色度去除率89.78%,COD去除率65.57%,5年预计减排CO₂超10万吨,水质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加速乡村振兴建设。
这支平均年龄19岁的青年团队,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以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他们的实践证明,新时代青年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见证者,更是绿色发展的主力军。当青春与科技碰撞,智慧与生态交融,一幅 "水清、岸绿、景美" 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皖南大地上徐徐展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一铭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