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微湖清荷”社会实践团三期活动总结

发布时间:2025-03-01 23:32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殷梓豪   阅读 6.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返家乡

一、项目背景与概述

1.1 项目背景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在一些县域地区,初高中生的课外辅导需求迫切,但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学生无法获得优质的课外教育资源。为了弥补这一空白,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微湖清荷”志愿教学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由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指导老师及大学生志愿者发起,旨在通过志愿教育服务,帮助县域内的初高中生提升学业水平,拓展综合素质,助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1.2 项目概述

“微湖清荷”项目自2023年启动以来,凝聚了来自山东大学、新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的十余名大学生志愿者。项目以“精准扶智、青春赋能”为核心理念,面向微山县的初高中生开展系统性线下授课,累计服务学生400余人次。项目不仅填补了当地青少年课外志愿教育的空白,还通过“小课堂”撬动“大未来”,成为微山县域志愿服务的一张青春名片。

二、项目亮点与成效

2.1 精准定位,织就教育“护学网”

在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老师指导下,“微湖清荷”项目针对县域教育资源不均衡、初高中生课外辅导需求迫切的现状,精准锚定服务对象,构建了“学科强化+素养拓展”双轨课程体系。通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分层辅导,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辅以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特色课程,为学生打造“知识补给站”与“成长加油站”。一年来,参与学生的平均成绩提升了15%,家长满意度高达98%。

2.2 多维协作,构建志愿“生态链”

项目创新性地采用了“高校联动+在地深耕”的模式。由青岛大学、山东大学、新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指导老师及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核心团队,通过“老带新”的方式传承经验。同时,项目与微山县“荷为贵”志愿者组织合作,依托其成熟的志愿服务网络解决部分场地、宣传等问题。此外,项目通过志愿汇平台规范记录服务时长,并为优秀志愿者颁发“青鸟计划”认证,形成了“参与有保障、成长有路径”的良性循环,吸引了县域内外十余名青年主动加入后备梯队。

2.3 品牌深耕,浇灌长效“志愿林”

“微湖清荷”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稳中向上,已显现“破土成林”之势。项目着力建设项目公众号“微湖清荷”,实时展示日常工作成效。项目累计获得地方媒体采访3次、报道6次。项目独创的“一课一档案”管理制度(含教案、反馈表、改进方案)被社区列为志愿服务示范模板。未来,团队计划继续拓展服务范围,辐射至周边3个乡镇,并开发线上“云课堂”,打造“线下辐射+云端共享”的全域服务网络。

2.4 青春赋能,点亮文明“薪火传”

“微湖清荷”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志愿精神的播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志愿者中涌现出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名,团队获得校级荣誉2项。一名受助学生准备考入大学后主动加入志愿队伍,写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篇章。项目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力量,悄然推动微山县域学生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文明嬗变。

三、项目实施过程

3.1 项目筹备阶段

在项目启动之前,团队在学院老师、当地荷为贵志愿服务中心与文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指导下进行了详细的前期调研,了解微山县初高中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外辅导的现状。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家长的沟通,团队确定了项目的服务对象和课程内容。同时,团队还与微山县“荷为贵”志愿者组织与文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成合作,解决了场地、宣传等问题。

3.2 项目执行阶段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志愿者们每周定期前往微山县的各个社区,为初高中生进行线下授课。课程内容涵盖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分层辅导,以及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特色课程。志愿者们通过“老带新”的方式,确保每一名新加入的志愿者都能快速熟悉工作流程。同时,项目通过志愿汇平台规范记录服务时长,并为优秀志愿者颁发“青鸟计划”认证,激励更多青年加入志愿队伍。

3.3 项目总结与反馈阶段

在项目结束后,团队对参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满意度高达98%。同时,团队还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了总结,梳理了项目中的亮点和不足,为未来的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项目成果与影响

4.1 学生学业成绩提升

通过“微湖清荷”项目的辅导,参与学生的平均成绩提升了15%。尤其是在数学、英语等学科上,学生的进步尤为明显。许多家长表示,孩子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有了显著提升。

4.2 志愿者成长与收获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还通过志愿服务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项目中有2名志愿者获得了校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团队也获得了2项校级荣誉,2项院级荣誉。

4.3 社会影响与认可

“微湖清荷”项目得到了当地社区和家长的高度认可,累计获得地方媒体采访2次、报道6次。项目独创的“一课一档案”管理制度被社区列为志愿服务示范模板,未来计划在更多地区推广。

五、项目反思与展望

5.1 项目反思

尽管“微湖清荷”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志愿者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项目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部分家长对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入。

5.2 未来展望

未来,团队计划继续拓展服务范围,辐射至周边3个乡镇,并开发线上“云课堂”,打造“线下辐射+云端共享”的全域服务网络。同时,团队还将加强与当地党群服务中心和志愿组织的合作,进一步提升项目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六、项目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6.1 教育公平的推动者

“微湖清荷”项目通过志愿教育服务,弥补了县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短板,为微山县的初高中生提供了优质的课外辅导资源。项目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通过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2 志愿精神的传承者

“微湖清荷”项目不仅是一次教育服务的实践,更是一次志愿精神的传承。通过项目的实施,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许多志愿者在项目结束后表示,志愿服务不仅让他们收获了成长,还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责任的意义。这种志愿精神的传承,对于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6.3 乡村振兴的助力者

“微湖清荷”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微山县的初高中生提供了教育支持,还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项目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为当地的教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贡献力量。这种“青春赋能”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七、项目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

7.1 创新性

“微湖清荷”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展现了多方面的创新性。首先,项目采用了“高校联动+在地深耕”的模式,通过与高校志愿者组织和当地志愿者组织的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项目构建了“学科强化+素养拓展”双轨课程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此外,项目还通过志愿汇平台规范记录服务时长,为优秀志愿者颁发“青鸟计划”认证,形成了“参与有保障、成长有路径”的良性循环。

7.2 可持续性

“微湖清荷”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项目通过“老带新”的方式,确保每一名新加入的志愿者都能快速熟悉工作流程,保证了项目的持续运作。其次,项目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成果展演”等活动,增强了项目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此外,项目还计划开发线上“云课堂”,打造“线下辐射+云端共享”的全域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项目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

八、项目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8.1 挑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也面临了一些挑战。首先,部分志愿者的教学经验不足,导致课程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次,项目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部分家长对项目的了解不够深入。

8.2 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挑战,青岛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指导老师带领团队采取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团队加强了志愿者的培训,通过“老带新”的方式,提升志愿者的教学能力。其次,团队加大了项目的宣传力度,通过项目公众号“微湖清荷”和地方媒体的报道,提升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九、结语

作为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学生,“微湖清荷”团队深知知识与教育的力量,也深刻认识到志愿服务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微湖清荷”项目以青春之我筑梦青春之城乡,用奋斗与时间书写了志愿服务从“破茧”到“化蝶”的蜕变。它不仅是微山湖畔的一盏明灯,更是一粒饱含生命力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静待葳蕤成荫、星火燎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殷梓豪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