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至2月19日,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红魂传承,感悟先锋,引领振兴"红色足迹寻访团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调研活动。本次活动以‘追溯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为核心主题,队员们分赴三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参观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脉络,深刻领悟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
1月16日,寻访团首站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在马王堆汉墓展厅的玻璃幕墙前,成员们驻足凝视辛追夫人千年不腐的传奇身躯,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当讲解员指向展柜中泛黄的《新民学会章程》复印件时,大家仿佛看见毛泽东、蔡和森等青年学子在这里指点江山的激昂身影。在抗战专题展区,一面布满弹孔的"血战衡阳"残破城门模型前,这让成员不由的感叹:"这些实物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让我们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全体成员在留言簿郑重写下"传承湖湘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誓言。
2月11日,寻访团的成员会到家乡,去参访了哈尔滨博物馆。在"东北抗联十四年浴血奋战"主题展厅,冰雕般的展柜里陈列着杨靖宇将军用过的马皮鞋和磨破的军装。当大屏幕播放《松花江上》的黑白纪录片时,97岁的抗联老战士李奶奶突然出现在参观队伍中,她颤抖着为年轻人们讲述了"火烤胸膛打伏击"的真实故事。成员和其他参访的游客围坐在老英雄身边,记录下这位"活化石"口述史中的36个珍贵细节。临别时,老奶奶将珍藏的抗联饭盒展示出来,盒盖上"保家卫国"四个刻痕深深印刻在成员的心中。
置身于展厅,时光的涟漪在文物上荡漾。当团队成员凝视着展柜中褪色的军装纽扣和泛黄的家书,听着战斗的故事——那些凝固在玻璃里的物件,此刻仿佛被注入了温度。展墙上的浮雕让成员的指尖微微发颤,他们突然意识到:原来课本上"顽强不屈"的形容词,实则是千万次生死抉择堆砌的生命厚度。锈迹斑斑的盒盖刻痕在夕阳下泛着微光,仿佛在提醒后人:有些信仰,需要用生命来丈量。
1月24日上午,寻访团又走进四川博物院。在红军长征文物特展区,一面布满弹孔的"半条被子"棉被前,团队成员李佳雪的指尖轻轻抚过被面焦黑的痕迹。在互动投影墙前,大家通过VR技术"重走"强渡大渡河,湍急的河水声与隆隆炮火声中,与展厅此起彼伏的惊叹交织成奇妙的共振,某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在胸腔激荡。展板上的数字"平均每天行军74华里"化作具象的蜿蜒轨迹,在电子沙盘上投射出震撼的视觉冲击。一旁的讲解员说道:"现在的小孩也许总抱怨爬楼梯累,可比起先辈的负重前行,我们配谈'躺平'吗?"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展厅内此起彼伏的快门声突然变得格外清晰。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探访四川省博物馆 实践团成员 李佳雪 摄
此次红色足迹寻访活动在寻访团成员们心中留下的印记是深刻而持久的。他们在毛泽东早期手稿原件前感悟思想伟力,在东北抗联密营遗址模型前体会信仰力量,在红军长征路线沙盘前重溯峥嵘岁月。全体成员纷纷表示,将把这次活动的经历和感悟作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不断激励自己前行、不断鞭策自己进步。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带着这份红色的记忆和红色的精神继续前行、继续奋斗,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李佳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艾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