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之路 ——通过非遗文化传承项目,乐乡村中老年群体开辟再就业新途径

发布时间:2025-02-19 23: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迪迪   阅读 1.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侗族大歌讲习班,文化传承的新途径捶侗布,传统技艺的活化石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如何有效促进乡村中老年群体的再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让中老年人不仅在熟悉的传统行业中继续发光发热,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中找到了新的舞台,贵州大学“博士村长”研究生寒假社会实践“老有所养,和谐共‘乐’”队深入乐乡村,实地开展调研,深入剖析问题,亲身体验非遗,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不仅为中老年村民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蜡染,中老年村民的新舞台

蜡染,这一古老而充满魅力的民间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经典的蓝白配色,宛如一幅幅清新脱俗的交响曲,让人在视觉的盛宴中沉醉。在乐乡村,取材于花鸟鱼虫、山川风物的蜡染不仅是时间的见证,匠人的辛勤与智慧凝结,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更是成为了中老年村民再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村民们以蜡为笔,以布为纸,创作出一幅幅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在享受创作的过程中,也带来切实的经济收入,提升生活质量。蜡染技艺的学习并不复杂,但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件蜡染作品都蕴含着乐乡村中老年村民的温度,他们的手指在布料上跳跃,将情感和故事织入每一丝纤维。让蜡染如同一首蓝色的诗篇,以其深邃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吟唱着古老民族的梦想与希望,与现代的对话,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银饰制作,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银饰在手中轻轻转动,银光流转,如同水波荡漾,给人以美的享受。乐乡村民制作银饰的场景,展现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新价值。银饰制作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艺术,它凝聚了匠人的灵魂和对美的追求。银丝在村民们的手中缠绕、编织,如同大自然的藤蔓,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每一处花纹、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细雕琢,展现出银饰的精致与华丽。银饰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需要一定的技艺和经验,中老年村民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耐心在银饰上精心绘制的画作,每一笔都透露出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阅历。银饰制作过程中,村民们匠心独运,每一件作品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和传承,同时,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对于乐乡的村民来说,银饰制作的学习,不仅能够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能将这一传统技艺代代传承。

捶侗布,传统技艺的活化石

捶侗布是一种传统的纺织技艺,采用天然植物染料,色彩柔和而持久,如同大自然的馈赠,纯净而美好,通过手工捶打的方式制作布料。捶侗布将力量与柔美完美结合,展现出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声捶打都是对布料的深情对话,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如同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在乐乡村,村民将故事捶进每一块布料里,是侗族人民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的体现。这种对于体力和耐力极具考验的技艺在中老年村民丰富的经验和坚韧的意志下,代代相传,成为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承载着当地村民信仰与文化的布料,如同一幅幅精美的画卷,飞向全国各地,带走了当地的历史与故事,带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如今,捶声悠扬,回荡在侗寨的上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侗族大歌讲习班,文化传承的新途径

“侗族女子的低声啜泣,流淌甜蜜。心弦的乐章,震撼雷鸣。神秘的交响,响彻灵魂。彼此暗送秋波,给月亮涂上了粉红的胭脂……”从民歌式的传统相亲风俗中游离出来,歌曲投射现代的光影,又糅合了旧的艺术元素,这就是侗族大歌。实践队员们在乐乡村亲身参与侗族大歌讲习班,学习侗族大歌的传唱技巧,了解侗族大歌的前世今生。侗族人没有文字,没有乐谱,民歌都是由歌师口传心授,世代流传。侗族人的唱歌天赋,更是经过漫长的稻作文化的积淀洗礼,保存千年。其歌声深情婉转,宛如天籁。幽远神秘的侗族大歌,回旋着诗经楚辞的诗意,到如今成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黔东南旅游的金字招牌,也成为乐乡村村民收入的来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老年就业的结合,是一种富有创新和人文关怀的社会实践。非遗保护为中老年人提供了再就业的机遇,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中老年群体在非遗领域的贡献,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也为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同时中老年群体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中老年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迪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0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