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民生所需,创新之举
中国的基层民主实践始于上世纪末,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变迁、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基层民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许多乡镇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始尝试创新方式与手段,华中华南实践团队1队2025年2月9日在武汉市硚口区易家街道张公堤社区开展一系列有关基层民生调研实践活动。调研内容从“居民自治”到“社区治理”,每一步的创新与突破,都是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一步。
二、调研内容:多维推进,永行不止
调研团队分为线上线下两队,分别对易家街道张公堤社区与线上成员居住地进行问卷发放,同时,线下成员实地访问易家街道张公堤社区展开更深层调研。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不仅在传统的村民选举和社区决策中发挥着作用,还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手段,推动了民意的广泛表达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1. 创新组织形式:打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
调研发现,张公堤社区的基层组织已采用一系列创新性的组织形式,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成员访问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已配备有数间多媒体会议室,其中一间正为社区老年人开展线上议事与科普教学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推动“网上议事”和“云端投票”,让不方便到场的居民也能参与到基层决策中来。通过当地政府与社区组织联合开展“远程民主决策”平台,不仅能够提升决策效率,还能确保更广泛的民众参与,使得地方治理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大幅提升。
2. 社区治理的广泛实践:从问题治理到自我管理
基层民主的另一大亮点是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模式。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乡镇社区采取自我管理的方式,解决民生中的问题。在张公堤社区,社区开展了“群众听证会”,由村民代表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社区居民们不仅能够更直接地表达诉求,还能够参与到社区公共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中,保障了集体资源的公平利用。
三、实践感悟:美美与共,共创大同
中国基层民主实施的过程是一项从“群众参与”到“治理创新”的渐进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组织形式的创新上,更深层次的,是在为基层群众创造更多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过程中。
1. 民主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实际行动
从本次社区的基层自治实践得出,民主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种实际操作与行动。通过赋予乡镇社区更多的自主权,群众们的参与热情被激发,社会治理的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 群众自治不仅是“参与”,更是“自我管理”
基层民主的深度发展要求群众从单纯的参与者转变为治理者与管理者。这一转变不仅依赖于政府的指导与支持,更依赖于群众自主发起、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过程。这种治理模式的成功,证明了基层群众自治的巨大潜力。真正实现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的社会治理结构。
3. 团队合作与实践中的成长
在这次调研过程中,实践成员分工合作,积极进行数据收集、访谈和分析。成员不仅加深了对基层民主的认识,也在团队合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在面对居民对社区事务的消极态度时,学会如何调整访谈策略,使得更多居民愿意敞开心扉与成员交流。此外成员内部在互相讨论中,逐步提升了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方案的提出能力,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凝聚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结语:全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基层民主的实施与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各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民众的民主参与意识愈发增强,社会治理的效能不断提高,乡镇和社区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基层民主建设必将为中国的社会治理带来更多的活力与希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唐佳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