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边疆行知实践队积极响应 “壮美边疆” 探访实践专项活动号召,于 2025 年 1 月 13 日至 1 月 20 日,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宁明县、龙州县,开展了一场极具意义的方言保护调研活动。
社区实地走访,收集方言数据
实践队抵达目的地后,马不停蹄地前往当地社区与学校。在社区里,队员们与社区负责人围坐在一起,详细询问社区组织过哪些方言相关活动,社区中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方言使用情况等。在学校,队员们与教师们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校是否开设过方言相关课程,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方言的频率。同时,队员们还随机抽取了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和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在小型座谈会上,引导大家分享自己对方言传承的看法,是觉得方言很亲切、有必要传承,还是认为普通话更实用。通过这些方式,实践队获取了大量关于方言使用频率、熟悉程度以及传承意愿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筑牢根基。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采访宁明县居民 陈思思摄
科普方言知识,点燃传承热情
为了全面了解科普方言知识活动的成效,边疆行知实践队深入凭祥市的各个社区,对居民进行了深入采访。在一个绿树成荫的社区休闲区,实践队成员与几位居民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亲切的交流。
一位戴着老花镜的阿婆轻轻翻开方言知识手册,指着 “食饭” 一词,眼神中满是感慨:“看到这个就想起以前,一家人围坐吃饭,喊一声‘食饭咯’,那场面多热闹。现在孩子们都习惯说‘吃饭’,这本手册把这些老词汇又带回来了,还有漫画,一看就懂,以后教小孙子就有帮手了。”
谈及趣味方言课程,一位年轻的爸爸笑着分享:“我家孩子上完课可兴奋了,回家就给我讲龙州县方言传情报的抗战故事,讲的时候还特意用方言,绘声绘色的。晚上洗澡都哼着《月光光》,那方言调调可有意思了。”
在交流中,居民们对方言科普活动赞不绝口,同时也积极提出建议。一位退休教师提议:“可以在社区图书馆定期举办方言讲座,让更多人系统地了解方言文化。” 还有居民希望能制作一些短视频,将方言词汇、故事和歌曲融入其中,方便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实践队成员认真记录下每一条反馈,这些宝贵的意见将成为优化后续科普活动的关键,助力方言文化在凭祥市持续绽放光彩,让方言传承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凭祥市学生 陈思思摄
深入民间访谈,聆听方言故事
为深入了解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和传承困境,实践队来到龙州县的大街小巷,与居民们进行面对面交流。队员们走进老街坊的家中,坐在院子里,和居民们唠起家常,从儿时的玩耍趣事聊到如今的生活变化,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到方言上。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回忆起年轻时,村里的集市上大家都用方言讨价还价,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他感慨地说,现在年轻人都讲普通话,很多方言词汇都快失传了,希望能把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语言宝藏好好保存下去。还有年轻的妈妈表示,自己在家会尽量和孩子说方言,但孩子在学校里几乎都用普通话交流,担心孩子以后不会说方言。在访谈中,居民们还分享了一些只有当地人才懂的方言俗语,比如 “水过鸭背”,意思是事情没有留下痕迹,让队员们大开眼界。实践队认真记录下这些内容,希望能从居民的讲述中找到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龙州县居民居民 陈思思摄
多方携手共进,共筑方言传承
边疆行知实践队始终怀揣着传承方言文化的初心,通过一系列活动,成功激发了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方言的热爱。学校开始考虑将方言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社区也计划组织方言文化节等活动。实践队的努力让当地学校和社区更加关注方言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增强了大家对方言保护的责任感。
此次实践活动为凭祥、龙州、宁明的方言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和可行的策略建议,也为其他地区的方言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助力少数民族边境地区方言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深入挖掘方言文化内涵,开展更多样化的活动,引导更多人了解、传承方言文化,让这些独特的语言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欣晓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