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筑梦:瞻仰伟人功绩,同志仍需努力——西工大常州实践队中山陵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2-11 17: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邹涛骏   阅读 2.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实践启程:怀崇敬之心,担使命之责

寒假伊始,西北工业大学的四位大一学生——邹涛骏、姜叶、黄佳鑫与付欣祎,组成了一支充满朝气与使命感的实践小组,踏上了前往中山陵的社会实践征程。他们肩负着双重使命,既饱含着对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深切崇敬,又怀揣着对母校“为国铸剑”精神内核的深度探寻渴望。

中山陵入口,邹涛骏供图

出发前,小组成员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广泛查阅各类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到中山陵不仅是一座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丰碑,更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不朽象征。而西北工业大学的“为国铸剑”精神,自学校创立之初便深深扎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为国家的国防事业鞠躬尽瘁。他们期望通过此次实践,能从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宝库中汲取养分,进一步深化对“为国铸剑”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踏入陵园:肃穆氛围中,感悟精神传承

抵达南京,冬日的寒意虽未消散,但小组成员们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当他们来到中山陵脚下,眼前恢宏壮观的景象令所有人瞬间心生敬畏。中山陵依巍峨山势而建,392级台阶犹如一条历史的纽带,蜿蜒向上,直通祭堂与墓室,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沿着墓道缓缓前行,两旁挺拔的雪松与桧柏郁郁葱葱,犹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中山陵下的梧桐大道,邹涛骏供图

小组成员们的脚步不自觉地放轻,神情庄重而专注,仿佛能透过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树木,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伟人精神的传承。来到博爱坊前,坊上“博爱”二字刚劲有力、醒目庄重,仿佛穿越时空,传递着孙中山先生心怀天下、博施济众的宽广胸怀。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博爱”精神与西工大“为国铸剑”精神中所蕴含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无私奉献的理念高度契合,二者皆彰显了为广大民众谋福祉的崇高追求。

攀登台阶:艰难砥砺处,领会奋斗真谛

踏上这392级台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随着攀登高度的不断增加,小组成员们逐渐感受到体力的消耗,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们深知,这每一级台阶都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革命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与坎坷,而先生始终坚定不移,勇往直前。此刻,他们在攀登中深刻思索,意识到在未来的学习与科研道路上,同样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唯有像攀登这台阶一样,秉持坚定的信念,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瞻仰中山陵的游人如织,邹涛骏供图

在攀登过程中,小组成员们注意到周围众多游客,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他们同样怀着崇敬之情,奋力向上攀登。这一场景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这种伟大精神的决心,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最终,当他们成功登上顶端,站在祭堂前俯瞰南京城全貌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征服台阶的成就感,更是对这片土地和历史的深深敬畏与责任感。

祭堂沉思:庄重肃穆间,探寻精神契合

走进祭堂,孙中山先生的坐像威严矗立在中央,先生目光深邃而坚毅,仿佛穿越时空,凝视着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命运。小组成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围绕坐像缓缓踱步,细细端详着每一处细节,试图从这些细节中探寻先生的精神世界。祭堂四壁上镌刻着《建国大纲》等孙中山先生的重要遗著,这些文字犹如历史的回响,向人们诉说着先生为国家和民族所描绘的宏伟蓝图与深刻思考。在这庄重肃穆的氛围中,小组成员们深刻领悟到,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伟大事业,其展现出的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与西工大在科研领域始终秉持的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精神高度一致。他们意识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西工大学子,在科研工作中必须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为国铸剑”的伟大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向孙中山先生致敬,邹涛骏供图

同时,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崇高理念,充分体现了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与西工大“为国铸剑”精神中始终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奉献的价值追求相契合。成员们深知,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难免会面临各种困难与诱惑,但唯有始终秉持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坚守初心,不辱使命,为国家铸造出坚不可摧的“利剑”。此外,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广泛团结各方力量,共同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奋斗。这让小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中,他们要注重与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学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攻克科研难题。同时,还要积极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汇聚各方智慧,携手推动国防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交流研讨:思想碰撞中,凝聚精神力量

参观完祭堂和墓室后,小组成员们来到中山陵的一处休息区,围坐在一起,展开了一场深入而热烈的交流研讨。他们结合自己在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依次分享了独特的感悟与思考。

邹涛骏率先发言,他表示通过此次参观,深刻认识到孙中山先生精神的伟大与深邃。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当时处于迷茫与困境中的中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种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对于西工大学子在规划个人学习与科研方向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实际,明确目标,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姜叶接着分享道,孙中山先生在革命道路上屡经挫折却始终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她深受触动。先生一生经历无数次失败,但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不断推动革命事业向前发展。这使她联想到,在西工大学子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同样会遭遇各种挫折与失败,如实验数据不理想、项目进展受阻等。从孙中山先生的经历中汲取力量,把失败当作成长的阶梯,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策略,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继续勇攀科研高峰。

天下为公,邹涛骏供图

黄佳鑫随后谈到,从团队协作的角度来看,孙中山先生能够团结各方仁人志士,凝聚起强大的革命力量,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而奋斗。这一历史经验对于西工大学子在科研项目中的团队协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科研工作中,不同专业的同学犹如不同的拼图板块,各自具备独特的知识与技能。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与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推动国防科技事业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付欣祎最后总结道,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与西工大“为国铸剑”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二者都深深扎根于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的崇高使命之中。作为新时代的西工大学子,要将这两种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秉持勤奋刻苦的态度,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敢于迎接各种挑战。以孙中山先生为榜样,以“为国铸剑”精神为指引,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西工大学子的青春与热血。通过这场深入的交流研讨,小组成员们在思想的碰撞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孙中山先生精神和西工大“为国铸剑”精神内核的理解,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这两种伟大精神的决心与信念。

实践结语:砥砺奋进路,扬帆再起航

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邹涛骏、姜叶、黄佳鑫和付欣祎四位同学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精神洗礼与成长之旅。他们不仅亲身领略了中山陵的庄严肃穆,深刻感受到孙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震撼与感召,更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对西工大“为国铸剑”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在返程的途中,小组成员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他们深知,作为西北工业大学的莘莘学子,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重大责任与使命。回到学校后,他们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新的起点,把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与西工大“为国铸剑”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在学习上,他们将以更加勤奋刻苦的态度,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科研中,他们将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突破传统思维,以创新为驱动,为实现“为国铸剑”的宏伟目标而不懈努力。他们坚信,在孙中山先生精神的激励与西工大“为国铸剑”精神的引领下,自己必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坚实的力量,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中山陵俯瞰南京城,邹涛骏供图

在未来的征程中,他们将继续践行这种伟大精神,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扎实的行动,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间书写属于西工大学子的辉煌篇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涛骏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