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载古韵,巧手传非遗

发布时间:2024-10-27 15: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蕊辰   阅读 9.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10月27日讯(通讯员 郭蕊辰)暮秋时节,开封市龙亭区北道门社区的活动室内暖意融融。10月25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活动在此展开,三十余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围坐其间,目光追随着汴京宋室风筝第六代传承人宋长虹的指尖,在竹篾与彩纸的交错中,触摸千年风筝文化的脉络。

古人称风筝为纸鸢,最初可不是玩具。宋长虹指尖轻捻一根细竹,声音里带着对传统的敬畏,早在春秋战国,墨子削木为鸢,三日不下,那是最早的风筝雏形;到了宋代,开封作为都城,风筝从军事用途转向民间娱乐,扎制技艺愈发精巧,宋室风筝便是那时沉淀下来的瑰宝。

她特意举起一只精致的双头鹦鹉风筝样品做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步法,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要磨性子。她边说边示范,将削得极薄的竹篾弯出流畅的弧线,用棉线十字交叉固定,竹骨得选当年生的南竹,柔韧有弹性;糊面要用桑皮纸,轻薄耐风;颜料得调上明胶,才能经得住日晒雨淋

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们认真学习宋室风筝知识。通讯员 郭蕊辰 摄

理论讲解结束后,志愿者们便按捺不住兴奋,拿起准备好的材料动手实践。竹篾在手中起初总不听使唤,要么弯度过大易折,要么角度歪斜难对称,宋长虹便逐个俯身指导有人涂胶时不小心沾了满手,有人调色时把鹦鹉的喙涂成了紫色,引得周围一阵欢笑,却也没人气馁,反倒越挫越勇。当骨架扎稳、桑皮纸缓缓糊上,再用朱砂点眼、藤黄描羽、石绿勾纹,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双头鹦鹉渐渐了过来,每一只都带着制作者独有的温度。

图为同学们亲手制作的双头鹦鹉风筝。通讯员 郭蕊辰 摄

活动接近尾声,窗外阳光正好,志愿者们捧着亲手制作的风筝来到社区广场。随着一阵秋风掠过,五彩斑斓的鹦鹉风筝接连升空,竹骨牵动丝线,带着纸张的轻响盘旋而上。有人奔跑着调整线轴,有人仰着头追看风筝的轨迹,笑声与风铃声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千年,听见了汴京街头孩童放风筝的喧闹。

这场非遗体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手工活动。这些升空的风筝,一头系着历史的厚重,一头连着年轻的力量,在新时代的风里,既守得住古韵,也飞得向远方。当传统技艺走进社区、贴近青年,文化的种子便会在心中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蕊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7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