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六千株梭梭树,在腾格里种下绿色的梦

发布时间:2024-08-28 17: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6.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李凤艳)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为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际行动支持防沙治沙、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四川大学“川梭”公益实践团的37名学生跨越1200公里、辗转33小时,于7月20日前往武威市民勤县博龙产业示范基地,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开始为期十一天的公益植树治沙实践活动。

图为川梭公益实践团出工合照

三十七名青春少年,十一天沙漠守护人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武威民勤和宁夏的中卫市。这里沙丘连绵,风光独特,但也面临着沙漠化的挑战。7月20日,37名实践队员于腾格里沙漠腹地博龙沙产业基地集合,开启社会实践之旅。

团队采用的基本种植方式是三人一组,每组两男一女,互相配合进行工作。一般是两位男生在事先划好的基准线上轮流用铁锹起土挖坑,女生则需要进行分苗与扦插,男女任务会适时交换。说着容易,做起来是有一些难度的。就挖坑而言,为了保障梭梭的成活,每一个沙坑只能种植两到三株梭梭苗,而且其坑距、坑深都有严格要求。沙坑的间距以横向四米、纵向两米为标准,坑深则必须达到地下含水层。

此外,坑口也要尽量宽大,以便存水。正因如此,挖坑可谓是一项耗费体力的重活。而更困难的是,由于沙土质地松散,挖好的坑洞短时间内极易垮塌。挖坑者须不断加快速度,与流沙“争先”。在这种情况下,扦插也并非易事。挖至含水层后,队员会将最后一锹用力插入沙坑底部,增加坑底的深度。此时,种苗的队员则需在流沙回掩之前将梭梭的根系顺着铁锹向下插入沙土中,并在铁锹抽出后将沙土回填,固定幼苗,以防倒伏。在一片的梭梭苗全部种植完毕后,由十数名队员扛着几十米长的水管,引地下水依次浇灌每个沙坑。

总体而言,植树虽然富有挑战性,但队员们依然能够克服困难,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这一工作模式,并努力提高植树效率。

图为实践队员在挖坑种梭梭

小小梭梭幼苗,大大固沙成效

实践队员在沙漠种植的是梭梭树,其耐寒、耐寒、抗盐碱、抗风沙,既能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又能使周边沙化草原得到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上起着其他树种不可比拟的作用,是温带荒漠中重要的固沙植物。

在野外,梭梭成活率具有不确定性,受到水分、温度、沙尘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实践队员在植树以外也关心梭梭成活率的问题。经博龙沙产业基地负责人曾令龙介绍,现今的种植方式经过多年改良,梭梭的成活率已经达到80%—90%,待一年后新的一批实践队员再来的时候,就能看到今年种下的梭梭长成林了。令人惊讶的是,在实践队离开沙漠后的第十三天,博龙基地的沈叔就发来视频,视频中第一天种的梭梭苗已经开始冒绿芽了。

三农、荒漠、治沙从来不是现今互联网媒体中的热词,但荒漠化的严重程度远超想象,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6.81%,并且荒漠化面积仍在逐年上涨。漫天黄沙带来的问题除了吞噬农田、掩埋房屋、埋压围棚、侵蚀牧场、阻断道路、被迫搬迁外,还会阻碍当地人的发展,使沙区部分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的主要原因,沙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得益于长年来梭梭林种植的有效防护,腾格里沙漠治沙已经是全国沙区中治沙科研示范区,在防沙治沙方面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实践队员驻扎于腾格里沙漠中的十数天,不仅极少遇到恶劣沙尘暴天气,还遇到了诸多野生动物在此生活,例如牛、骆驼、蜥蜴,以及三趾心颅跳鼠等。除此之外,近年来,民勤县利用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充足等发展沙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植物肉苁蓉、锁阳等沙生药草产业,推行“企业+技术+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肉苁蓉加工生产线,拉长沙产业链条。目前,全县林下种植肉苁蓉6.1万亩,年产值3800万元,农民增收2100万元,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收益的双重循环。

图为腾格里沙漠与梭梭树

十一年青春接力,六万亩绿色希望

植树防沙不只是一个人、一支队伍的战斗,在7月20日至7月31日的植树过程中,37名四川大学“川梭”公益植树治沙队成员与38名南京航空大学“绿勤行”团队成员成为并肩作战的挚友。两支队伍在博龙沙产业示范基地一起做饭、植树、休息,燃烧着“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共同激情。

自2014年起,9年来的每年暑假,位于甘肃东北部民勤县的腾格里沙漠中,总会出现一批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挖开一个个沙洞,种下一捆捆梭梭幼苗;他们排成接力长龙,在沙丘上给脚下的幼苗浇水;他们收集一个个玻璃瓶子,在沙漠中摆出长线指引方向。“这是一场治沙接力”博龙基地负责人曾叔说,“近几年,全国两千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到腾格里沙漠植树造林,为民勤防风治沙增添绿色。”

“种下的每一棵梭梭,都是对腾格里沙漠最真情的告白,川梭公益实践团的每一位队员都希望在最青春的年纪有所奉献,有所作为,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祖国河山,去感受生命的绚烂!”四川大学“川梭”公益植树治沙队领队李喆说,“无论身在何方,大家都是一见如故的朋友,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直到风沙止步”是绿格公益团的口号、引领“川梭”前进的旗帜,以及全体治沙人的美好期许和对全国高校的号召。暑期实践结束后,治沙的接力棒依然传递着,八月份又会有一批批新的治沙人奔赴腾格里沙漠,让绿色的种子继续在大地上生长,充满热情的青年们这片沙漠中播撒希望。只有风沙止步,生命才能在广袤的土地上再次绽放;只有风沙止步,才能修筑祖国绿色屏障,走好中国特色防沙治沙之路。

图为实践队员来到沙漠中补种梭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凤艳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259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