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蓝变奏,长江新谣:地大公管“清渔”之旅,编织生态与民生双赢梦
大学生云报8月26日讯(通讯员 韦乐妍)2024年8月19至8月22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清”出“渔”蓝团队赴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白水港村围绕“文明长江”渔民生计转型与法律保障调研计划进行实践调研。
图 1 团队与刘主任合影
长江悠悠,华夏之母,滋养文明之源远流长。为守护这份自然馈赠,长江大保护战略应运而生,激荡起全社会的共鸣与行动。然而,禁渔令下,宜昌渔歌渐远,渔民们站在了生计转型的十字路口,挑战与希望并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清”出“渔”蓝团队,于2024年盛夏8月19日至22日,踏浪前行至宜昌江畔,启动“渔民生计转型与法律保障调研计划”实践调研篇章,旨在探索渔民转型之路,织就法律保障之网,为长江生态的永续与民生的福祉,添上一抹智慧与力量的亮色。此行,不仅是对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情献礼,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坚定践行。
对话领航者:探“清渔”政策暖人心
经白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梅介绍得知,白水港村禁渔历程坎坷,但基层的干部们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到底。起初,渔民转产面临生计挑战,但政府补助与就业帮扶到位,渔民顺利转型。如今,多位渔民在企业就业,生活安稳。护鱼队成立,渔民变身护鱼人,守护长江生态。渔民驿站的建立让渔民们能更好的铭记过往,展望新篇。随着长江流域全面禁捕,白水港村渔民已融入新生活,共同期待江豚频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美好未来。
图 2 团队与李书记合影
渔村记忆馆:见证转型辉煌足迹
踏入白水港村渔民纪念馆,团队随刘主任引领,团队踏上探寻之旅。馆内资料与实物,绘就渔村往昔长卷。白水港,宜昌昔日渔业重镇,四百余年捕鱼史源远流长。刘氏家族顺治年间定居,渔船与渔民共绘长江生活图景。2018年,为保护生态,禁捕令下,李春梅主任力推退捕转型,渔民积极响应,虽别渔舟,却迎新篇。刘泽刚等典范人物提前转产,以勤劳创新开创新生活。今白水港村已转型多元,纪念馆见证变迁,彰显渔民坚韧智慧,承载浓厚乡愁。
图 3 展览馆部分陈列
绿满长江畔:生态与民生和谐共融
团队深入白水港村,探访公园与文化馆,亲历生态与民生双赢图景。公园内绿意盎然,碧水蓝天交相辉映,成为市民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彰显了宜昌生态建设的卓越成就。文化馆则如同历史的长廊,诉说着宜昌的过往与未来,特别是在长江保护与传承上的不懈努力,让人深感敬佩。此次走访,团队领略了宜昌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更深刻体会到政府政策如何惠及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项目接连落地,为宜昌市民营造了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将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美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 4 白水港村公园
渔家感恩声:新生活,谢党恩
白水港村,宜昌昔日渔村,四百余年捕鱼史。团队成员访村,与渔民刘大爷共话变迁。昔日渔民风雨捕鱼,生活艰辛。“清渔”政策带来新希望,186船360人转产上岸。政府补贴到位,干部助力再就业,渔民生活安稳。有人转型水产养殖,有人技能培训再就业,收入更稳!同时,村结合生态修复,绿道广场亲水平台现,水清岸美。渔民生活多彩,家庭和睦,社区活跃。渔民感恩政策,积极转型护长江,贡献生态保护力量。
图 5 团队成员在刘大爷家访谈
地大公管学子领航:长江之畔共绘青年美好新篇
自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母亲河生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20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逐步实施常年禁捕,这不仅是保护长江生态的重要举措,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庄严承诺。据统计,长江禁渔政策实施后,鱼类种群数量显著回升。土著鱼类种类从2020年的监测数据开始,逐年增加,至2022年已监测到193种,比禁渔初期增加了25种。旗舰物种如长江江豚的数量也实现了稳定增长,自然种群数量约1249头,比2017年增长了23.4%。这些数据背后,是长江生态逐步恢复的生动写照。展望未来,长江禁渔政策仍需久久为功,持续巩固现有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长江将重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长江之畔,地大学子将携手共创新篇章!
图 6 刘主任为团队成员介绍渔村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乐妍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