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1日讯(通讯员 邸悦 胡译玄 高嘉乐)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宁夏大学勤学书院“非遗焕新生,农乡展新颜”乡村振兴实践队深入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开展实践,以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本次实践以“三大战略促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为主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三大发展战略,感受、宣传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成果。以乡村振兴战略和清涧县三大战略为出发点,立足当地的区位因素,围绕剪纸、道情、枣木雕刻等非遗传统文化,以枣林种植、人工智能、黑猪养殖、直播带货等相关产业为抓手,进行线下了解、参观、调研、交流、亲身实践,感受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成果,拍摄、剪辑宣传视频,宣传当地乡村振兴事业。
7月11日,实践队首站抵达清涧县文化馆,开启了一场文化探索之旅。在与黄馆长的亲切交流中,他们得知文化馆正积极推广布堆画技艺,通过举办培训班,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成员们不仅观摩了布堆画的制作流程,更虚心向非遗传承人刘红梅奶奶学习,与刘奶奶并肩创作出一幅幅以宁夏大学勤学书院IP卡通形象“宁小勤”为灵感的、生动的布堆画作品。刘奶奶以其数十年的执着与热爱,向队员们传授着布堆画的精髓,并自豪地展示了她在云肩、挎包、香包、老虎帽等领域的作品。现如今,刘奶奶的弟子遍布清涧与银川,此项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图为清涧县文化馆布堆画培训班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非遗传承人学习布堆画
随后,实践队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艺术的守护者——白明理老先生。在他的引领下,队员们领略了道情剧目的独特韵味,聆听了道情文化源远流长的故事。白老师自十二岁起便与道情结缘,历经风雨,矢志不渝,如今已引领三百余名弟子投身道情传承,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他深情寄语青年一代,期望大家能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通过亲身体验与传播,让道情文化的魅力传遍四方。
图为道情表演
图为实践队队员进入非遗展馆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非遗文化展馆。门口的巨大的浮雕展示着红枣、石板、道情、伞头秧歌等清涧特色文化。非遗展区分为音乐类、舞蹈类、庙会传说、技艺类及美食类等,此外,展馆内还设置了智能播放设备,利用现代技术展现传统文化,使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丰富的非遗文化在清涧县这片沃土生长,由陕北独特的风情和传统文化浇灌,被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及传承人们悉心呵护,已经长成了一颗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了清涧县的独特名片,也是清涧县文旅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剪纸作品
工作人员还向实践队介绍到,文化馆坚持“文化走出去,旅游请进来”的理念,与旅游业融合推进文旅兴县。文化馆与旅游景点之间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性合作关系。文化馆的诸多作品,如石板画、剪纸作品等在景点被予以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文化馆提供了宣传渠道,让更多人的人认识和了解了清涧县非遗文化,也为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
图为实践队参观道情展区
“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清涧县正以非遗文化为媒,吸引八方游客,实现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实践队此行,不仅见证了清涧县在文旅兴县战略下的生动实践,更深刻理解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非遗展馆
在文化馆的参观学习中,实践队漫步在清涧县历史悠久的剪纸、活灵活现的布堆画、娓娓道来的道情之中,清涧县的悠久文化似一张画卷般缓缓展开。浸润在这般文化之中,实践队感悟颇深,艺术可以是由一张纸在人手里的无限变换,也可以是一张布在平面上的层层累加,更可以是一曲道情在无数热爱道情的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民间艺人们凭借着超人的耐心、由衷的热爱以及以及独特的创造力,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在生活中的创造艺术,续写了清涧县非遗文化的传承篇章,助力清涧县文化蓬勃发展。
图为实践队与讲解员交流
当前,乡村振兴事业蓬勃推进,非遗文化保护与之紧密相连。展望未来,期待非遗文化能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通过政策扶持,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对乡村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推动技艺传承。借助新媒体,展示乡村非遗魅力,吸引人才与资源。让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双赢局面,促进非遗文化新发展,助力乡村振新事业阔步向前!
图为实践队与文化馆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译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