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乐群青年建功边疆乡村促进团”前往吞盘乡开展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4-08-21 13: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黎佳颖 黄秋域 何乃柱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了解边境民警守边戍边工作和边境治理,2024年7月16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乐群青年建功边疆乡村促进团”从靖西市出发,前往吞盘乡开展实地调研。吞盘乡,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靖西市,地处靖西市西部,边境线从670号界碑至692号界碑,全长23.5千米,区域总面积139.07平方千米,在2024年全国首批平安边境模范县市、乡镇命名中,吞盘乡获授“全国平安边境模范乡镇”荣誉称号。

上午约十点,调研团队抵达吞盘边境派出所,在派出所教导员和靖西市义工协会会长袁皓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首先参观了所内荣誉室,初步了解吞盘乡边境维稳、日常工作、拥政爱民概况,深刻领悟到戍边民警扎根艰苦环境、忠诚履行职责、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图1 团队参观吞盘派出所荣誉室

随后,团队成员同教导员驱车前往弄乃村调研学习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在弄乃村,讲解员弄乃村支部书记陆玉芳为团队详细介绍了靖镇第七第一支部的历史、曾开展过的活动、取得的成绩以及指导成立的农民协会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动。“七十六年过去了,弄乃村群众在支部的带领下实现了水电路三通,生活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陆玉芳讲解时这样说道。听着第一支部和农民协会的革命故事,看着先辈们曾经使用过的生活物品,青年学子深受感触,更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

图2 团队于陈列室前合影留念

在弄乃村探访完靖镇支部陈列室后,团队冒雨前往中越新编675号界碑。在这里,中越双方商议决定新编675号界碑和旧108号国界界碑同时竖立在这里。108号界碑背后还有一段中越革命友谊的故事。1940年12月,胡志明从桂林转移到靖西进行革命活动。期间,于1941年1月28日自靖西边境旧108号界碑处回到越南。1月28日成为越南纪念胡志明回国领导革命的纪念日,旧108号界碑也成为重要的胡志明革命活动遗址。“中越友谊是老一辈中国革命家亲手缔造和培育的,是中越两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参观时教导员向团队成员解说道。看着高扬的国旗,踩着湿滑的山地,跨越陡峭的山坡,在抵达界碑处后,广西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既亲身感受到了巡边工作的艰辛,更感到了兴奋。

图3 团队瞻仰675号界碑并合影

之后,团队来到679号界碑处合影,与吞盘乡民警一起在679号国界界碑地带进行巡边,参与式感受守边巡边的任务。派出所教导员还引领同学们远眺曾经的中法炮塔——葛麻炮台。葛麻炮台位于靖西市吞盘乡孟麻街布留屯的后山顶上,它是靖西境内除十二道门之外唯一仅存的清代防御工事,极具文物保护价值。葛麻炮台山为当地最高的峰,它居高临下俯视周围的群山和边境。

图4 团队与吞盘乡派出所、靖西义工协会伙伴一起巡边

回到吞盘乡边境派出所后,团队成员在食堂体验了边防民的伙食。之后举行了团队与吞盘乡边境派出所举行座谈会,围绕跨国移民管理、边贸互市、乡村基层治理等主题进行了提问互动。广西师范大学黎佳颖同学在分享其收获时说道:“这次调研在教导员的带领下去到了许多地方,团队成员感受到中越友谊历史悠久,也切身感受到边境民警日常工作的不易和伟大。”返程之际,团队成员与吞盘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合影留念。

图5 团队与吞盘乡边境派出所民警合影

本次调研活动不仅帮助青年学生了解了吞盘乡现状、中越两国友谊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对于跨国人口流动和边疆基层的治理情况,还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家国情怀与守边护边的责任感。(文:黎佳颖、黄秋域、何乃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晴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