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回望长征源,迈步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4-08-18 19: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广福 李佳艺 谢冰   阅读 6.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王广福 李佳艺 谢冰)正值纪念红军长征出发 90 周年之际,2024年7月31日,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薪火传承苏区行”红色寻访团走进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和长征第一渡,开展“新长征·再出发——红色走读”活动,重温革命岁月,踏寻长征足迹,赓续长征精神。

追寻先辈荣光,继承先烈遗志

7月31日上午,“薪火传承苏区行”红色寻访团到达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展馆内,渡船、草鞋、铁锅、藤篮……每一件静静陈列着的文物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见证着一段历史,宛如时间的低语者,静静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英勇斗争的革命岁月。一幅幅革命先烈肖像映入眼帘,一段段艰苦卓绝的战斗故事在耳畔回响,实践队员们润湿了眼眶,无数先驱毅然踏上北上的征途,义无反顾地将身躯融入国家的命运长河,虽其姓名或已隐匿于浩瀚史海,但他们的精神之光却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穿越时空的界限,恒久地照亮着后人探索与前行的道路。

图为实践队员走近革命文物

聆听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

午后时分,寻访团抵达了于都长征第一渡口。在这片被岁月镌刻的土地上,“以我一身褴褛,换取盛世繁花”的壮烈情怀油然而生。回溯至八十余载前,于都河以其宽广的河面与湍急的水流,构成了红军征途上的一道天然屏障。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于都儿女以非凡的勇气与决心,动员了千余民众,汇聚了八百余艘船只,更是将门板、寿材乃至一切可用之木慷慨捐出,共同构筑起了一座浮桥,为红军的顺利渡河铺就了希望之路。在渡口前,调研队成员深情采访了当地的居民,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所言“于都人民好,苏区人民亲大家”的深情厚谊。在交流中,那段关于中央红军为追求革命理想,在激流中携手民众,共筑浮桥,毅然决然踏上长征征途的辉煌篇章被再次唤醒。这里,不仅是史诗般战略大转移的起点,更是革命伟大胜利的曙光初现之地,从这里,国家民族的希望扬帆起航,万千人民的幸福生活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图为实践队员讲解长征第一渡口的故事

踏寻红色足迹,共筑时代新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激昂的歌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回荡,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无限敬仰与深切缅怀。实践队员们整齐列队,目光中闪烁着坚定与敬仰,咏唱着这首传唱不衰的《七律·长征》。队员们的思绪仿佛也随着歌声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他们看见了红军战士们翻越皑皑雪山时留下的足迹,听见了金沙江畔响彻云霄的战鼓与号角,更感受到了在困境中坚持信仰的崇高精神。唱完歌曲,实践队员们纷纷上前,轻轻抚摸着革命英雄纪念像,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实践队员们面向革命英雄像庄严宣誓:“我们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以红军战士为榜样,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誓言铿锵有力,回荡在纪念馆里,也铭刻在了每个人心中。

图为实践队员在革命英雄纪念像前庄严宣誓

红军革命烈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是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照亮了新时代长征路,引领新青年奋发图强,砥砺前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实践队员谢冰热泪盈眶:“生于葳蕤蓬勃的华夏新时代,我辈更当谨遵先烈教诲,立鸿鹄远志,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中国新青年当笃行不怠赓续前辈长征精神,踔厉奋发助力我辈强国征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佳艺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