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变通途·山乡改新颜——云南独龙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

发布时间:2024-08-16 18:0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默焓、赵春月、刘怡、吴娥、代利、赵茁男、高贵勋、许沃锐、骆熠懿   阅读 3.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贡山脚下

开山拓路兴乡村

党恩人民心永存

独龙江畔

民族团结奔小康

牢记嘱托续篇章

图为独龙江乡风景。通讯员 赵春月 摄

大学生云报8月16日讯(通讯员 张默焓、代利、高贵勋、赵茁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为深入理解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在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十周年之际,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天堑变通途·山乡改新颜——云南独龙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三下乡团队于2024年7月29日启程前往风景旖旎的独龙江乡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和走访调研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公路隧道前合影。 通讯员 吴娥 摄

踏青山,穿隧道,悼念革命先烈,学习边疆工作,了解独龙族文化,倾听群众故事。肩负使命与担当的云大青年观察着独龙江乡十载巨变,感受独龙江乡人民的温情与力量。围绕道路、教育与媒体实践中的青年力量三个议题,三下乡团队深入探索独龙江隧道公路贯通十年岁月里,道路空间中的人与故事,独龙江乡的教育巨变以及新时代独龙族青年的自媒体实践。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有益经验材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从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十团进驻独龙江,到现在的独龙江边境派出所。70年来,一代代独龙江“戍边人”以“以边疆为家,以艰苦为荣”的理念,用行动践行“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初心。为此,先后有8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长眠于独龙江烈士陵园的8位烈士,他们的墓大多是衣冠冢,有的甚至都没有一张照片流传下来。

图为独龙江烈士陵园的八名烈士简介。通讯员 代利 摄

7月31日,“三下乡”团队一行人来到巴坡烈士陵园,在八一建军节之际向8位烈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在此次活动中,团队成员不仅对党旗进行了宣誓,参观了烈士陵园,同时也走进了爱国教育基地,对8位烈士的事迹进行了详细了解。1964年,张卜执行查界任务时突发疾病,因大雪封山,无法运出医治不幸牺牲;1971年,邱旦史在巡查界桩时被野兽袭击牺牲;1977年,张其芳在执行边防保障任务时,摔落深崖牺牲;1974年,孔玉录为给患病战友补充营养,在去购买生活物资途中被泥石流冲走;1968年,刘清国下乡过吊桥坠江……由此,8位官兵先后牺牲在独龙江。

经过当地民警介绍,团队成员得知,在独龙江乡公路贯通前,由于这里条件恶劣,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绝,独龙江乡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一群青年扎进独龙江,拉开了戍边为民的序幕。70年来,一代代边防人甘于寂寞,背井离乡,坚定地驻守在这里服务人民。由于独龙江自然环境恶劣,人们容易被毒虫、毒蛇、野兽咬伤,因此,从列兵到烈士的距离并不遥远。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烈士陵园宣誓。通讯员 许沃锐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烈士陵园合影。通讯员 刘怡 摄

说起官兵民警,独龙江群众对他们并不陌生。新中国成立前,独龙族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官兵刚进驻时,这里没学校,群众几乎都是文盲,思想保守,还有面临语言不通、民族隔阂等困难。官兵民警们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从为独龙族从原始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

地处独龙江峡谷最南端的马库村,在公路修筑前仅有条通缅甸的人马驿道。1957年,三户村民听信“山外人靠不住”的谣言,跑回深山。工作组指导员王月堂得知后,入山寻找,耐心说服,才将劝他们回寨子。此外,官兵们还带领群众砸石头,扛木料,推出一块平地,搭建简易教室,办成人识字班和儿童启蒙班,建立了独龙江第一所学校。在之后的时间里,官兵们几十年如一日,辛苦施教、倾心办学,把文化高、素质好的官兵派到学校当教员,学校的费用、学生的课本、作业本由部队包干。

烈士事迹,不容忘记。人们常说青春不朽,其实是说精神血脉的薪火相传;人们常说青春永驻,其实是说忠诚热血的秉持激扬。“追随忧患日,生死笑谈中……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在峰巅横绝、山高路远的边陲要塞接过上一代的枪,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年轻一代的戍边人将继续用年轻的脚步去跋涉、用青春的热血去守卫祖国的疆土。

图为独龙江烈士陵园墓志铭。 通讯员 赵茁男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烈士陵园进行主题演讲。通讯员 骆熠懿 摄

学习边疆工作,传承奋斗精神

1990 年,独龙江公路通车;2014年, 独龙江隧道贯通彻底结束了大雪封山的历史:2019年独龙江边防派出所改为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官兵身份转变,但“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的誓言未变,职责和使命没变。

8月1日,“三下乡”团队一行来到独龙江边境派出所探访,走进便民服务中心,宽敞明亮,“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正对大门,卫生间、无线网、拍照室等设施设备应有尽有。户籍民警黄强首先接待了我们,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当前派出所的主要业务和工作。通过他的介绍了解到,目前独龙江边境派出所已经是第一批“省内通办”的单位,主要以户籍业务办理为主,同时也会处理其他相关的群众事务。随后,在民警赵松的带领下,团队一行先后参观了派出所指挥室、执法办案区、荣誉室等地,详细了解了窗口服务的便民举措,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派出所民警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也了解到了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的创新工作“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

图为团队成员在边境派出所便民服务大厅采访。通讯员 高贵勋 摄

近年来,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总书记关心关爱和暖心激励践行到边境管控、服务群众、队伍建设的方方面面。结合辖区工作实际,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是根据独龙江乡“七彩”颜色和警务工作需要组建而成,是独龙族群众最向往的颜色,也是72年来历代戍边人总结出来的“工作法宝”。其中以“党旗红”老党员、“夕阳美”老支书、“老黄牛”老教师、“橄榄绿”老军人、“青和力”老村贤、“藏青蓝”青年民警、“紫丁香”妇女主任为主,打造“五老+两小”彩虹矛盾纠纷调解队,确保了矛盾纠纷100%化解在独龙江,实现了“调解不反弹、矛盾不上交”。

图为边境派出所原址调解室。通讯员 张默焓 摄

在与边境派出所所长张启雷等相关人员的座谈会中,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云雯也表达了想向独龙江输送实习生的一员,希望当代青年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国家发展为己任,深入国家边陲,通过长期的实践了解国情、省情与民情。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新闻学院将会有更多学生来到独龙江开展实践活动。

图为团队成员与边境派出所民警座谈。通讯员 刘怡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边境派出所与民警合影。 通讯员 高贵勋 摄


乡政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在独龙乡人民脱贫致富的征途中,独龙江乡政府和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以及对贡山“一次批示、一次会见、一次回信”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团结干部群众,统筹建设发展,同独龙江乡人民一起砥砺奋斗,绘制了经济向好、生态健康、乡风文明、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8月1日,秉承着“学习边疆工作,传承奋斗精神”的希冀,三下乡团队与独龙江乡政府开展交流座谈会,围绕道路、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交流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与乡政府工作人员座谈。通讯员 赵春月 摄

谈到公路对独龙江乡发展的重要意义,干部们都先后提到了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前,生了病很难医治,小小的感冒都十分危险。”献九当村党总支书记新学文回忆道。独龙江乡新公路未建成前,当地人民的医疗资源难以得到保障,人均寿命仅30多岁,病痛于他们而言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理上的恐惧。山门洞开,一条公路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医疗资源的涌入与互联,使得当地医疗条件得到巨大改善,乡亲们既可以就地问诊治病,也有条件去县城、省城看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独龙江公路搭起了保障人民健康的“生命线”,支撑着独龙乡人民砥砺前行,奋发图强。

“小时候去县里上学要翻山越岭,而且雪季封山时也回不了乡里,只能寄宿在亲戚家。”这是乡政府宣传办杨晓明同志的切身感受。曾经,跋山涉水的求学艰难历历在目,如今,毕业于北方民族大学的他选择返乡工作,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目前,独龙江乡中心校实行从小学到高中12年基本义务教育保障,让所有孩子都“有书念,有学上”。此外,公路开通也让他们有了更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机会。“教育兴则国家兴”,独龙江峡谷已走出3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65名本科生,在各行各业熠熠生辉。他们的故事,正是独龙江乡教育发展的有力注解。

家家户户挂国旗,人人心中念党恩。独龙江乡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独龙乡人民努力拼搏,创新发展的奋斗史。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开展情况,乡党委宣传委员陈露自豪地介绍到,全乡各行政村以“感党恩、我奋斗、我幸福”为主题的人居环境提升、文明素质提升、乡风精神文明建设大行动为内容,积极实行“一周三活动”计划——周一升国旗、整卫生,周三学政策、讲方针,周五搞文体、强精神等主题活动。从基层党建、文明素质提升等日常具体活动出发,推动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深化独龙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与融入感。如今,五星红旗和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独龙族干部群众的照片已高挂在每家每户,歌颂党恩的《幸福不忘共产党》传唱乡间。一双双幸福的眼睛望向新时代幸福生活,一声声响亮的歌喉道出新时代美好向往,独龙江畔的奋斗乐曲,将在党的团结带领下,续写更恢弘的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乡彩虹桥前合影。通讯员 代利 摄


博物馆

中国独龙族博物馆记载着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独龙族的社会文化历史。8月2日下午,三下乡团队前往中国独龙族博物馆,在乡政府宣传办主任杨时平的生动讲解下,从经济生产、文化生活和地理环境等方面深入了解学习了独龙江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化边疆幸福村跨越历程

独龙族发源于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东南部的独龙江,在向南迁入云南境内的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之间的峡谷后,又部分向西迁入缅甸。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独龙族还过着攀山越水的原始社会生活,一把砍刀,肩负着生产、生活和防御的使命,一件独龙毯,昼可为衣,夜可作被,一间高脚木屋,房上居住,房下养殖,数十年岁月,独龙族艰难地在崇山峻岭下与滔滔江水边生存。

独龙族独特的原始信仰和一系列文化仪式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生活,画面中,杨时平老师正为三下乡团队介绍独龙族“结绳记时,刻木请柬”的风俗习惯,令成员们感到格外新奇与震撼。此外,杨时平老师还详细讲解了独龙江乡的地理环境,新公路未建成前,人们需要在艰险的山路中走一天一夜才能进入巴坡村,山上只有“东哨房”和“西哨房”等站点可稍作休息。巍巍山间,还有许多以“当”字命名的地点,在独龙族语言中代表适宜休息和居住的“平地、坝子”,是独龙族人民的生活痕迹和智慧结晶。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独龙江博物馆。通讯员 高贵勋 摄

从清代中叶到抗日战争时期,独龙族人民先后遭到土司、奴隶主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剥削与压迫,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1949年8月,贡山宣告和平解放。1950年10月,贡山县人民政府成立,独龙族告别了黑暗,迎来了新生。1956年10月,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标志着独龙族人民开始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自2010年迄今,在中央、省、州、县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筹带领下,独龙族已基本实现“整乡整族脱贫致富,实现独龙江乡和独龙族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成果显著。新时代新征程上,独龙族人民将继续在党的领导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建设好独龙江,守护好独龙江,为更美好的日子接续奋斗。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博物馆与乡镇府工作人员合影。 通讯员 高贵勋 摄

倾听群众心声,唱响团结之歌

为全面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在独龙江乡的实际开展情况,8月3日-8月4日,三下乡团队根据调研主题,分为“道路组、教育组、青年组”三个分队,分别与相关部门和相关群众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与交流活动。

(一)道路组——行路人的生命线,养路人的责任线,修路人的使命线

修建山路,过好日子,是一代代独龙族群众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独龙江仍长期封闭在深山密林中,“人背马驮”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恶劣的交通运输环境。1964年,解放军和地方军民共30多万人开始修建人马驿道。耗时一年之余,建成一米多宽,长56公里的人马驿道,成为独龙族通往外界的唯一渠道。1999年,长达96公里的独龙江公路全线毛路贯通,中国共产党用5年时间,投资1亿多元,在桀骜不驯的高黎贡山上,为独龙族群众劈开了一条“天路”,结束了全国最后一个较少民族聚居地不通公路的历史。然而,落雪无情,每年11月到次年五月,皑皑大雪都会将独龙江乡与世隔绝,仍然影响着独龙族人民的生产生活。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长达6.68公里的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做出重要批示,独龙江终于迎来了春和景明,这条蜿蜒的公路,指引着独龙族人民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迈向崭新生活。

天堑变通途,山乡改新颜。在高黎贡山脚下盘踞的每条道路和桥梁,都铺满了修路人的励志故事。8月4日下午,公路组成员前往贡山县交通运输局与贡山公路分局,深入了解了独龙江的公路建设历程。

图为独龙江公路。 通讯员 吴娥 摄

交通局麻永辉老师介绍,2013年以后,贡山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努力践行“人民交通为人民”的根本宗旨,全面推进怒江、独龙江等流域跨江河桥建设。截止目前,新建改建桥梁28座,全县三乡两镇均已通油路,26个建制村、3个居委会通达率、通畅率、通客率100%,自然村公路通达率98.97%,所有建成公路的临边、临水、临崖等危险路段安防工程已全覆盖。彻底解决了沿岸群众“交通难”问题。回忆起在修路前线的艰险工作,麻永辉老师说:“从前条件艰苦,我们只能靠人力背着设备在山上一步一步地测量,稍不留神就可能坠下山崖。”七十余载上下求索,数千名像麻永辉一样的修路人不惧蛇虫叮咬,山高水险,以血肉之躯一钉一锤,一砖一瓦地修公路、挖隧道、架桥梁。独龙江人民的奋斗史,也是慷慨激昂的公路建设史。

图为团队成员与交通局麻永辉座谈。通讯员 刘怡 摄

“只有横断的峡谷,没有中断的公路。”8月4日上午,公路组成员在独龙江公路管理所龙建平所长的小院里落脚,与这位优秀的独龙族同胞敞开心扉,倾听他与独龙江公路的故事。当谈及龙师傅最想感谢什么,他神情复杂地说到:“首先,感谢中国共产党,带领独龙族人民过上好日子,其次,感谢独龙江公路,挽救了我家人的生命,最后,感谢公路管理所,让我肩负起养护公路的重要责任。”

“独龙江公路是我的生命线,养护它是我的职责。”十年前,龙师傅曾在乡中心校工作,每月仅有800元的收入,生活虽平凡简单,却也少了些许盼头。公路建成后,龙师傅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报考进了独龙江公路管理所,做起了养护路段的工作,收入可观,让家人和孩子都拥有了充足的物质条件,在家人深受病痛困扰之际,是畅通的公路让龙师傅得以将他们及时送往县城就诊。回忆起护路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觉得艰苦却充实。无论夜黑风高或风雪交加,龙师傅必须随时待命,主动当起“领头羊”,开展公路维修养护、技能学习培以及公益和后勤保障等工作带领所员们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在长期的艰苦工作中,龙建平师傅和同事们心怀感恩与责任,坚守“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初心使命,日复一日,不畏艰险,摸索出适合独龙江公路独特地理、气候环境的养护和保通经验,有效保障独龙族群众生命线安全、畅通,在独龙江公路上谱写最美公路人的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公路管理所龙建平所长。通讯员 赵春月 摄


(二)教育组——青出于蓝,归于蓝

“对于回归家乡,我从来没有犹豫过。”8月4日下午,调研团成员来到乡政府,与分管教育的余副乡长就独龙江地区的教育发展、师资力量、学生人数增长及心理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余副乡长自身为例,独龙江外出学子大多学成归来,回馈家乡,为家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当谈及她自身的成长经历时,她十分感慨独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曾经,我也就读于独龙江乡中心学校,面对着崇山峻岭和与世隔绝的环境我对外面充满了渴望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幸运的是,我通过成绩选拔能够一直升学,往外走。”1999-2019年,她从独龙江迈向西南交大,再回归故土她也从家乡事业发展的受益人逐渐转变成为家乡发展的助力人。由于怀念独龙江,心系家乡优势专业硕士毕业的她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毅然选择回归家乡

二十年前,余副乡长还只是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的一名普通学生,如今的她已经成长为当地教育事业的护航人。当团队成员问到当下独龙江教育的发展现状时,余副乡长十分自豪的向成员介绍,“全乡无失学辍学学生,入学率能达到100%。”做好教育工作,对于身为本土干部的她而言,不仅是一份职业的使命,更是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喻的满足感与自豪感的源泉。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独龙江地区的学生入学率持续上升,教育质量也稳步提升。这背后,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投入。从改善教学设施到提升师资力量,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到实施教育扶贫项目,一系列举措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孩子的心田。独龙江每一个家庭对教育的支持与执着,不仅源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与独龙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向上、进取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

图为团队成员和余副乡长座谈。 通讯员 张默焓 摄

图为独龙族青年返乡为孩子们开展兴趣课。通讯员 代利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独龙江乡中心学校合影。通讯员 赵茁男 摄


(三)直播组——传播民族文化,寻找怒江新颜

长路漫漫,步履不停,调研已经接近尾声。实践团队兵分三路,对各自访谈对象进行了访谈。团队在今天来到了直播博主余哥家,他和他的妻子热情似火,为我们讲解了他直播的历程:“我的妻子一开始并不支持我做直播,后来我带她一起做,现在她就是我最大的支持者”,当余哥说这句话时,他的脸上露出了些许骄傲,当问到直播场景地的选择,他更是自豪的指着家里的落地窗说到,这扇窗是在他的坚持下才保留的,我们望向窗外奔腾的河流,似乎明白了他的坚持。余哥说,这条河四季颜色不一,有红有绿,在窗前直播,能够更好地介绍家乡。说着,他走向了书桌,拿出一本介绍怒江人文风情的书,“我呀,以后做大了,就专门介绍我们怒江,介绍这里的风景和少数民族,我要在我家楼顶搭一堆篝火,就着大河的背景介绍我的家乡”。

图为团队成员到自媒体博主小余家里采访。通讯员 刘怡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自媒体博主小余及其妻子合影。通讯员 赵茁男 摄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我们深入基层,才真的了解到这句话的意义,如何留住乡愁,将本地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是我们要探究的重要论题。如今的独龙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他们或介绍家乡,或介绍美食,以不同的方式努力留住乡愁,努力发现家乡新的一面

图为团队成员与贡山县融媒体中心主任座谈。通讯员 赵春月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沃锐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