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暑期“百村足迹”实践——乡村振兴的多元图景与深度思考

发布时间:2024-08-15 21:4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边雨妍   阅读 1.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4年暑期,浙江农林大学团队深入浙江省11市66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学子们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贡献智慧的重要契机,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为笔,以心灵为墨,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在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接触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农村,也见证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多元化道路,有颇多感悟。

在台州温岭的松建村,实践团队见证了盐碱地如何蜕变成乡村振兴的典范。村支书王海滨深情回忆道:“十九年前,这里是盐碱遍布、洪水频发的贫困村。自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后,松建村紧紧抓住政策机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精细化规划与民主恳谈,逐步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根本改善。”如今,松建村不仅成为了国家级生态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还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化运作和农旅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大幅增长,村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质的飞跃。王海滨书记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我们将继续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图为讲解总书记嘱托

泰顺县峰门村的共富实践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实践团队走访了共富街区,亲眼见证了通过发展来料加工、汽车维修等工坊,吸引了大量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了“下得来就富得起”的目标。村支书陈书记回忆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农民下山”战略,感慨道:“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现在我们95%的居民都住进了新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此外,峰门村还注重文化礼堂、儿童之家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幸福指数。

图为走访调查当地村民

在余姚梁弄的横坎头村,实践团队感受到了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的和谐共生。通过实地调研,团队了解到横坎头村在保护梁弄大糕等传统手艺的同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努力拓宽市场。村干部介绍了联六包六的党群模式和村庄未来的发展规划,包括绿色产业升级和红色文旅创新发展等方面。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采访横坎头村村干部

浙江农林大学团队的足迹遍布浙江乡村,每一处都留下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与探索。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乡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变化,更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与决心。

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表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坚持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有效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其次,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各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最后,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正如这些村庄所展现出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所示,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凝聚广泛的力量、勇于创新实践,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的青年学子们也将继续秉持“求真 敬业”的校训精神,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边雨妍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