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独龙江,一心为人民|云南大学暑期“三下乡”团队见证独龙江教育事业发展引领山乡巨变: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8-15 10: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默焓、赵春月、刘怡、吴娥、代利、赵茁男、高贵勋、许沃锐、骆熠懿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赵春月、刘怡)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助力青年群体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2024年7月29日至8月3日,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曹云雯及团委书记陈影带队组织开展了以“天堑变通途·山乡改新颜——云南独龙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旨在引领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上“受教育、增才干、作贡献”。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访问了贡山县政府、贡山县交通运输局、贡山公路分局、独龙江乡政府、独龙江边境派出所、独龙江公路管理所、独龙族博物馆、巴坡烈士陵园以及巴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个部门与场所,并与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交流,内容涵盖公路建设、教育现状以及自媒体发展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了解并收集相关信息。调研发现,独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就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2015年起,一群群来自云南大学的青年学子,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扎入独龙江峡谷接力支教。独龙江中心学校,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始终秉持教育初心,矢志不渝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族人才,为独龙江地区的青年学子搭建了通往外界的重要桥梁。当下正值云南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即将开启支教之旅之际,团队借此契机,深入调研独龙江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对独龙族青年的影响。

图为独龙江中心学校。通讯员 吴娥 摄

在独龙江乡政府,团队采访了“教育护航人”余副乡长,从她身上,团队看到了独龙族人民自古就具备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也看到了无数位和她一样学成归来,反哺家乡的独龙江青年,他们从家乡教育发展的受益人逐渐转变成为发展家乡的助力人。

图为团队成员与余副乡长交流。通讯员 高贵勋 摄

从余副乡长经历中,团队成员再次理解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的深刻含义。首先,教育是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关键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独龙族青年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显著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通过系统的教育,独龙族青年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其次,通过教育,独龙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同时也能促进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的互动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团结,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此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独龙族青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独龙族青年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能够促进独龙族青年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全乡无失学辍学学生,入学率能达到100%。”做好教育工作,对于身为本土干部的无数的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一份职业使命,更是内心深处那份无法言喻的满足感与自豪感的源泉。

图为学生参与文明讲堂。 通讯员 张默焓 摄

天堑变通途,山乡改新颜。在教育的光辉照耀下,独龙族青年的心灵得到了滋养和升华,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梦想的飞跃,更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教育为舟,以共同体意识为帆,勇立潮头,破浪前行,共同驶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许沃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