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与目的
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是舟山独特的技艺形式,利用贝壳精美的纹饰和材质,辅以匠人精湛的笔墨,其工艺品十分精美。大可成为一件件“画作”斩获各类手工艺品奖项,小可以附着于各类家具或日常用品中出售。但目前该技艺由于市场的缺失而式微,甚至濒临失传。基于此现状,复旦大学“缘贝求渔”项目实践队于暑期展开相关调研,预期以一个框架性的理论高屋建瓴,针对现状展开实践活动,并提出更为准确的结论,并试着呈现合理对策与方案,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证家乡旅游业带动传统渔文化非遗手作振兴。
非遗现状
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均为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已无法考证,但在清末民初以及解放后,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迅速发展。1972年,舟山成立工艺美术厂,鼎盛时期有近160人参与生产。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因市场缺失导致企业倒闭,手工匠人们纷纷改行。21世纪初,经政府的抢救性保护得以延续。然而,根据定海区第三、五届“名师带徒”活动显示,舟山贝雕和舟山螺钿镶嵌工艺的传承者均只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夏雨缀老人,他在两个非遗项目上各带出一名徒弟,但两名徒弟由于各种原因都放弃继续非遗项目。基于此,“缘贝求渔”实践队先后访谈定海区文广旅体局及市文化局领导以及夏雨缀本人,在此基础上整理相关数据资料,借旅游可持续生计理论解释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式微的原因,并提出对应可行的解决方案。
理论支撑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研究工具,该框架通过分析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展现可持续发展的下一步方向[1][2]。
图一: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为了确保非遗技艺在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运用可持续旅游生计框架(SLFT)来指导实践。这一框架强调通过增强家庭生计资本、选择恰当的生计策略以及构建监控、预警和支援系统来降低生计的脆弱性。
生计资本的增强:非遗传承人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艺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增加资金投入和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计策略的选择:非遗技艺应结合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高端艺术品、家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等,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利用电商平台等现代销售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产品销量。
监控、预警和支援系统的构建: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和评估非遗技艺在旅游业中的发展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确保非遗技艺在旅游业中的可持续发展。
原因与对策
在访谈中,实践队了解到,随着消费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化与工艺化的冲击,加之手工匠人们坚持传统创作风格和大件作品,贝雕与螺钿镶嵌市场逐步萎缩。高端艺术品耗时久,材料、人力成本高,然而定价上限低,平均半年左右才能完成的作品,定价只能在五万元左右;而具有实用意义的家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等,尺幅小、制作周期短且销量稳定。从经济效益上讲,后者更能为夏老的工作室以及非遗的持续提供稳定经济支撑。只不过,由于老艺人更希望完成精美艺术品,现今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艺术品的知名度并不高,也难以实现其市场化。
(从上到下依次为:实践团队在舟山市定海区文广旅体局访谈、夏老家中访谈并体验贝壳打磨技艺以及在市文化馆进一步访谈)
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技法繁琐精细,用笔精妙,其产品既可以作为一件单品装裱成画,用作观赏,也可以成为一种元素融入到家具中,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审美需要。当人们的审美开始变化,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也应当应时而变,设计贴合现代人们审美要求的元素与产品,继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从经济视角来看,先前的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可以作为匠人们的一种生计形式,而现在由于市场的丢失,该手艺已无法维持生计,匠人们纷纷改行,最终“无人问津”。当它以全新形式融入到新兴行业中,特别与舟山最为契合的旅游业中,它才有可能反向赋能旅游业经济发展,实现地方社区生计的可持续。
当人们将舟山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时,人们会更多关注海岛风情、海天佛国,沐浴朱家尖的海沙,向往东极岛的民宿,而鲜有主动探索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此现象,实践队利用旅游可持续生计理论,认为只有将非遗结合进舟山旅游中,利用文创、旅游纪念品或是将游客带入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的体验中,才可以将非遗的受众从本地居民外扩到流动性的游客,打响非遗的知名度,也因此成为舟山旅游的一大名片。
由于沿海地区贝雕工艺的相似性,打响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这一品牌,除了结合舟山特色旅游之外,还需在材料上进一步改良创新。由夏海凌(夏雨缀之子)创作的《舟山群岛旅游十景》获2013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其中就有舟山贻贝作为原材料之一进行贝雕创作。由于贻贝壳较薄易碎,不易于采用螺钿镶嵌工艺的技法进行打磨。而近些年来,厚壳贻贝的养殖产业化、大型化使得贻贝这一舟山特色贝类重新焕发出其应用前景。被誉为“中国贻贝之乡”的嵊泗枸杞岛,与非遗遥相呼应,充分体现了舟山贝雕与螺钿镶嵌工艺的地域特色性。
总结
通过对舟山贝雕和螺钿镶嵌工艺本身的材料、形式、内容相关的改良提升,将旅游元素融于其中,从而提升舟山贝雕和螺钿镶嵌工艺的知名度,将市场下沉,成为社区的生计之一,在渔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背景加持下,能够实现非遗的生计化与可持续发展。
成员实践手记
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我们既前往了文旅广体局和非遗博物馆,询问了有关领导舟山贝雕与螺钿工艺的现状与挑战,也拜访了非遗传承人夏雨缀大师,了解了贝雕与螺钿工艺的基本流程与发展过程。此次调研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舟山,看到了舟山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使我对舟山贝雕与螺钿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舟山贝雕与螺钿工艺面临着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现实问题,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正在共同努力,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培训、拓展市场等多种方式,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我也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门古老的工艺,这些精美的作品,不再是最后的绝响。——金同学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家乡的贝雕和螺钿镶嵌工艺,深感中华传统工艺的无穷魅力,也更加明白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弘扬优秀非遗文化的重任在肩。舟山贝雕和螺钿镶嵌工艺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将海洋的壮阔与细腻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真正做到了自然之美与人工巧思的完美结合。传统工艺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我们为拥有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要努力思考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环境下的发展新路,使之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周同学
在这次关于舟山贝雕和螺钿镶嵌工艺的深度访谈中,我仿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之中,不仅感受到了这些古老技艺的精湛与美丽,更深刻体会到了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希望。在与胡副局长的访谈中,我听到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市场融入不足、传承断层、与现代工艺结合不佳……这些问题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在这些古老技艺的肩上。然而,我也看到了希望的火花,比如线上直播、小型化文创产品的探索,都是对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的有益尝试。我深刻体会到,渔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传承并非易事。它既需要我们尊重传统,保持非遗的“魂”,又需要勇于创新,从而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张同学
(作者:余中天 张弛 王玲珑)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