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沈傲然)2024年7月9日,“致远”法治理论普及宣讲团前往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花茂村,在实地调研的途中体验了一场花茂村的特色造纸和陶艺非遗文化之旅。工匠们坚守着古老的工艺,用精湛的手艺传承着珍贵的非遗瑰宝,在他们身上,宣讲团的成员们不仅看到了非遗传统文化中的匠人坚守,更看到了其在时代变化中的创新活力。在宣讲团的成员们体验观察的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了相关非遗的传统技艺,更感受到了蕴藏在花茂的乡土人情。
古法造纸:传承千年的技艺新坚守
花茂村有着很多很多极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古法造纸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之一。宣讲团成员们抵达至“花茂人家”,这里的传承人将古法造纸技艺与当地特色文化深度融合,通过艺术创新的方式把当地一年四季的花草树木融入其中,制作出纸浆压花画以及各种纸质手工文创产品。一位非遗传承人正在专注制作纸浆压花,她非常热情地向宣讲团的成员们讲述了很多运用古法造纸传统技艺的经典艺术作品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在讲述中成员们无不直观地感受到了独属于古法造纸的魅力。
“花茂人家”就像是一个小型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很多古法造纸的成品。这些非遗传承人没有将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局限在构皮纸上,而是把他们扩展到油纸伞,明信片,笔记本等物品中。最后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变成独具花茂特色的文创产品,成为了一张张代表花茂村的特色文化名片。
土陶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精神魅力
离开“花茂人家”后,“致远”宣讲团来到了位于花茂村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上的母式陶艺馆。在馆内,一个个形色各异的土色陶罐静静伫立在展架上。馆内正静静完成精美图陶制品的便是土陶非遗传人母老先生。宣讲团的成员们都凑上前去仔细观摩母老先生制陶的过程。母老先生眼神专注,表情从容,手中不慌不忙的做着和泥的动作,同时娓娓道来他眼中的陶艺学问和制陶技巧,尤其花茂特色土陶——盬子,初看是一只普通的圆柱体陶瓦罐,中间有些凸,像民间乐器腰鼓,名为“盬(gǔ)子”,现被用作当地特色菜盬子鸡的烹饪器具。
母老先生母先才家中四代制陶,是远近闻名的制陶世家,老先生更是花茂制陶的代表性人物。母老先生从13岁开始就已经开始接触土陶,已有40余年。这一刻,匠人的那种坚守初心,始终如一的精神仿佛被具象化。耕耘不辍,破土时,终有锋芒。当然,这份长年累月的坚持背后,其实有着许多的阻碍。大概2015年的时候他也曾想过放弃陶艺,过去花茂村贫穷落后,在加上土陶的知名度不高,产路销售不畅,很多的陶艺师傅为了生计不得不放弃陶艺,花茂的土陶艺术在这个大环境下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但母老先生坚持了下来,他不忍心眼睁睁看着陶艺失传。
母先才先生在政策的支持下开设了这家陶艺馆。在心中的信念的支撑下,他始终未停下脚步和双手,后来随着花茂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加上自己转型制作土陶旅游商品,母老先生的陶艺体验馆也成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母老先生在讲述他的故事时,大家意识到,工匠精神仿佛不再局限于赞美他们始终如一的精神,更代表了这些老一辈艺术家们“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是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大格局。
“致远”法治理论普及宣讲团的成员们在大美花茂村不断感受着这些非遗文化的魅力,不仅体会了“花茂人家”习总书记眼中的“乡愁”,同时也学习了土陶艺术家母老先生身上的匠人精神。相信在未来,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宣传,非遗传承将会有更具想、更具生命力的呈现,传统非遗和时代发展的节拍会同频相合。传承非遗文化,感悟工匠精神,谱写时代华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姚佳欣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