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绿水青山绘戈平,文化赋能兴乡村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陆艺、李浩 )宣威市西泽乡戈平村,一个依附于重山之间,盘踞于河流身边的美丽村落。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戈平干部与人民上下一心,携手并进,将彝族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结合,将非遗手艺悉数传承,推动戈平村经济发展,使得戈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如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为了解乡村振兴的推动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翻过山岭,驶过道道蜿蜒山路,经历约一个小时左右,团队来到了戈平村。车窗外,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大自然将这个村庄最原始最精致的画卷,缓缓展开。
图为戈平村村落建筑一角。 通讯员 何宇豪 摄
村内的建筑十分古朴且带有当地的民族特色,环境也舒适宜人,与以往的戈平相比已然是另一番模样。团队成员走入村民家中调研村庄发展情况得知,近年来,旅游产业的振兴带动着戈平村的经济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当地的民族文化,地区特色文化的相结合,则将当地旅游业、农业的发展等带到新的高度,使得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升高,村庄环境也有了质的飞跃。每一处房屋都在讲述着这几年来戈平一步一个脚印,人民携手共进迈向幸福生活的故事。
循着羊肠小道,团队来到了戈平村火腿庄园。作为该村重点建设项目,火腿庄园规模也较大,包含了牲畜的养殖基地、火腿的制作熏制间以及保存间等。在火腿庄园里,团队了解了宣威火腿从选料、腌制到发酵、晾晒的全过程。那一条条悬挂在空中的火腿,在时间的洗礼下逐渐变得色泽红亮、香气扑鼻。团队成员在此刻深刻感受到了传统美食的魅力与传承的重要。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学习火腿相关知识。 通讯员 何宇豪 摄
在火腿庄园的旁边便是另一特色展馆——竹艺坊,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竹织,是当地的文化遗产。在此期间,团队成员杨梓艺就竹织编织过程以及其经济作用采访了工坊内正在编织竹织的两位老人。据两位老人所说,目前村里几乎都是老人在进行竹织的制作,从选竹子到编织都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些技艺一代传一代,如今随着旅游业在戈平的兴起,他们也编一些竹织卖给游客,既消遣时间,又可以有一些收入,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改善。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编织过程并进行采访。 通讯员 何宇豪 摄
之后,团队来到了紧挨着村子的耕地边上,在路边观望着田地里的辣椒、玉米,烟叶等当地居民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玉米辣椒果实硕大,沉沉压在枝头,烟叶叶片葱翠,长势正好。团队成员对此情形,向路边的村民进行了采访。透过村民的口述我们得知,随着戈平村的不断发展,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也越来越多,销路也越来越广,给他们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让传统种植业焕发了新的生机,特色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丰富了市场的“菜篮子”,更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保护了这片绿水青山,更让金山银山成为了现实。
图为团队成员在农作物基地中辨识作物。通讯员 何宇豪 摄
戈平村的成功,是通过通过实施火腿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带动当地以及周边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了共同富裕从而造就的,这极大程度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彰显了乡村振兴的根本意义,让乡村也能走出大山,面向外界,为乡村振兴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随着戈平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数量也与日俱增。火把燃烧带走旧日之景,展露戈平新风采;清水飞溅冲走过往陈旧,洗出戈平新面貌。乡村振兴的春风吹进了戈平村的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不断厚植乡村文化底蕴,推动文化创新性发展,乡风文明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戈平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戈平村将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永远走在乡村振兴最前列!
图为团队在火腿记忆传承坊前合影留念。通讯员 何宇豪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天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