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黄河非遗探秘:吕剧与黑陶背后的千年传奇

发布时间:2024-08-02 22: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磊 张海阳   阅读 5.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张海阳)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华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宝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针对山东黄河非遗——吕剧和黑陶文化,赴东营及滨州开展“非遗寻脉,文化传承”之旅。

图为烟台大学“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东营区吕剧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通讯员 柳润平 摄

图为烟台大学“触摸传统,延续文脉”黄河文化调研实践队章丘区黑陶实践基地签约仪式。 通讯员 柳润平 摄

实践队伍首先抵达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在此,通过王桂林主任对吕剧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的详细介绍,一幅幅吕剧艺术的绚丽画卷在队员们面前缓缓展开。

王主任还亲自带领大家观摩剧团的文化惠民演出。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到吕剧艺术跨越时代的魅力与感染力,对非遗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国家级演员、吕剧非遗传承人王玲玲老师接受实践队伍的专访,王老师以其丰富的艺术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队员们生动讲述吕剧艺术的发展历程,分享自己投身吕剧事业的点点滴滴,以及对吕剧未来发展前景的独到见解。王老师的话语中充满对吕剧的热爱与执着,她提醒实践队员们珍惜此次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吕剧艺术的精髓,为吕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队员们认真倾听,更加坚定要为吕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图为东营区吕剧保护传承发展中心惠民演出现场。 通讯员 张海阳 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王玲玲老师教授队员吕剧。 通讯员 柳润平 摄

实践队伍来到滨州,走进滨州博物馆,开启一场黑陶非遗研学之旅。在博物馆二楼的核心展区,一件件历史悠久的黑陶艺术品陈列在那里,以其“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坚如瓷”的特点,向世人展示着黑陶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黑陶艺术展区内还有针对黑陶制作过程和制作工具的展台,通过讲解,队员们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亲身感受到黑陶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研学活动不仅让他们对黑陶艺术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在动力。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学习滨州市博物馆黑陶展区。 通讯员 周怡臻 摄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学习滨州市博物馆黑陶展区。 通讯员 周怡臻 摄

 实践队伍赶赴章丘区国庆龙山黑陶研究所。在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山黑陶制作工艺传承人张国庆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实践队员参观一层大厅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黑陶成品,每一件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龙山黑陶艺术至高结晶的生动体现。在此,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龙山黑陶的极致美学。

负一层是集拉坯、塑形、雕刻、烧制等黑陶制作流程于一体的研究室,队员们还亲身体验黑陶制作的过程。在张国庆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尝试拉坯、塑形、雕刻等工艺环节,虽然动作略显笨拙,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却溢于言表。

张国庆老师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研究所通过开设培训班、举办讲座等方式,培养一大批热爱黑陶艺术、愿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为黑陶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图为章丘区国庆龙山黑陶研究所张国庆老师黑陶作品。 通讯员 柳润平 摄

图为章丘区国庆龙山黑陶研究所黑陶制作现场。 通讯员 柳润平 摄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刻感受到吕剧和黑陶两大黄河非遗文化独特的文化魅力,更在思想上经历一次深刻的洗礼。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做出自己的贡献。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海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