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纹饰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然而当下,尽管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传统纹饰的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
为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奕奕中纹”——中华传统纹饰的活态传承与现代化创新表达调查研究淄博文化调研团队,于7月5日至7月7日赴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和周村古商城展开实地调研。淄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陶瓷琉璃、非遗剪纸等丰富的传统纹饰资源。团队聚焦陶瓷纹饰、琉璃纹饰和古商城建筑纹饰这三类代表性纹饰,旨在挖掘其深层价值并探索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及全国传统纹饰的活态传承提供经验。

团队到达淄博
一、纹启古今,瓷见未来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淄博,这座享有“当代国窑”美誉的陶瓷之都,其纹饰脉络源远流长,从龙山文化的黑陶,到唐宋的雨点釉,直至明清的青花瓷,千年传承未曾断绝。团队怀揣对陶瓷纹饰的探索热忱,踏入展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解码之旅。

团队到达中国陶瓷琉璃博物馆
步入古齐厅,团队手持相机,仔细端详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后李文化的陶器上,粗犷的绳纹是先民捆扎器物留下的印记,意外成为最早的“装饰语言”;龙山文化的黑陶尤为精湛,其薄如蛋壳的器身之上,细密的弦纹宛如月光轻吻的痕迹,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古人对“精致”的独特理解。我们用相机多角度拍摄,记录下这些原始而珍贵的纹饰细节。
移步古瓷厅,北齐的青釉莲花尊令团队成员屏息凝神。大家围聚在展柜前,近距离观察莲瓣层层叠叠的造型,感受佛性的庄严与瓷釉的温润完美交融。宋代的定窑白瓷则尽显极简之美,我们一边轻声讨论着纹饰背后“生生不息”的意义,一边用相机定格这份含蓄内敛的韵味。
在“古瓷厅”内,团队分工协作,系统拍摄记录了三大类典型陶瓷纹饰:自然意象纹中,唐宋时期的缠枝牡丹、莲瓣纹,以釉彩展现东方写意精神;几何抽象纹里,汉代绳纹、弦纹的质朴古拙,与元代青花回纹的秩序韵律;人文符号纹中,寓意“富贵有余”的“鱼藻纹”、充满生活情趣的“婴戏图”等民俗主题。每拍摄一张照片,我们都详细标注器型、年代与纹饰特点,力求完整留存这些珍贵资料。



陶瓷纹饰
二、琉璃焕彩,纹韵天成
淄博的陶琉技艺历经千年淬炼,团队以“沉浸式调研”的方式,深入琉璃展区,探寻琉璃纹饰中蕴藏的齐鲁文明密码。
踏入展区,琉璃珍品在光影交织下如梦似幻。我们放慢脚步,围绕每件展品仔细观察,用相机记录下琉璃在不同角度下呈现的独特光泽。展台上,繁花琉璃头饰光彩夺目,红粉白三色琉璃花朵交相辉映。大家凑近展品,仔细端详每一片花瓣、每一丝花蕊的纹理,仿佛能感受到匠人在千度高温中,经吹拉捏雕等工序,将石英砂淬炼成灵动艺术的专注与匠心。
名为“蝴蝶与灵蛇”的冠饰,色彩斑斓却不失和谐。琉璃吉他、琉璃花瓶等创新作品同样吸引了团队的目光。团队成员认真观察镂空琴身的粉色花朵装饰,研究其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仔细打量琉璃花瓶中“向日葵”的纹理,感受其用琉璃独特质感呈现出的灿烂金黄。
在观察过程中,团队还随机采访了多位游客,倾听他们对琉璃纹饰寓意的理解和感受。综合实地观察、拍摄记录与游客访谈,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些琉璃珍品上的纹饰,无论是寓意福寿绵长的万字纹,还是寄托平安顺遂的如意云纹,都在方寸之间,诉说着淄博人的生活哲学,展现着琉璃纹饰独特的艺术魅力。



琉璃纹饰
三、纹藏商脉,周村印记
踏入周村古商城,团队仿若步入历史的回廊,探寻商业文明与装饰艺术交织的脉络。古商城内,传统建筑的门楣、匾额与窗棂之上,精美的雕花与纹饰星罗棋布,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往昔的繁华与匠心。

团队到达周村古商城
团队的目光被一块砖雕图片深深吸引。其边框以繁复回纹或连绵缠枝纹勾勒,回纹似无尽商路,寄托着商路亨通、财源广进之愿景;缠枝纹如蓬勃藤蔓,寓意生意绵延不绝、商号基业长青。尽管历经岁月沧桑,砖体表面深峻的雕刻刀痕仍清晰可辨,隐约可见象征稳固的几何纹、寓意祥瑞的云气纹等辅助纹样。这些细腻笔触,凝聚着匠人的心血,诉说着周村商贾对家族与商号兴盛的殷切祈盼。
随后,团队深入周村烧饼博物馆,了解传统美食背后的商业智慧与传承脉络;穿梭于古巷小店,观察葫芦工艺品等特色商品的经营模式,感受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商业环境中的活力。
调研期间,团队与当地居民、商家深入交流,不仅挖掘出建筑纹饰在祈福纳祥、驱邪避凶等方面的民俗寓意,还洞悉了古商城商业布局与街道规划的精妙之处。此外,团队广泛收集古商城内的票据、招牌等历史资料,力求全方位、多层次解码周村商业文化的基因密码。


团队成员调研,采访村民
四、解码纹饰:探寻传统艺术传承之道
回首此次调研之行,团队穿梭于淄博陶瓷展馆、琉璃工坊与周村古商城,在千年纹饰的脉络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从新石器陶器的绳纹到琉璃头饰的繁花,从陶瓷釉彩的写意到古商城砖雕的繁复,每一处纹样都是文明沉淀的密码,我们以观察、记录与对话,探寻传统纹饰在当代的生存图景与创新可能。
传统纹饰是民族审美与智慧的具象表达,承载着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却在时代变迁中面临传承困境。令人欣喜的是,AI技术的介入为其注入新生:深度学习解码纹样规律,生成算法融合古今美学,计算机视觉助力文物修复,让传统纹饰突破时空界限,在数字艺术、时尚设计等领域焕发活力。这不仅是技术与文化的碰撞,更是古老基因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此次调研,让团队深刻领悟到传统纹饰并非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肌理中的文化血脉。无论是指尖触碰的陶瓷釉面,还是眼眸定格的琉璃光影,亦或是掌心摩挲的古砖纹路,都在诉说着中国人对美的永恒追求。我们目睹非遗匠人的坚守,也见证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愈发明白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共鸣。未来,团队将继续探索传统纹饰活化路径,推动其走进现代生活,让文化根脉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家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一针一线,织就海南黎族纹饰的文化华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循迹海岱文明,探寻文明基因
“三千”世界,遇“践”青春|解码邯郸历史,探寻文化根脉
山东财经大学“敢当会创”调研团队:深挖敢当文化底蕴 赋能文创产业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