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陈思婷)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有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力度。7月,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织”普无华推普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深入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次实践中,团队通过现场调研、课堂教育、走访宣传等形式,开展普通话调研和推广活动,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和发扬,为赓续中华文明倾注青年力量,以青春之行助力乡村振兴。
启程广职,共谋推普新篇章
7月16日至7月25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织普无华”推普实践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毛娟老师的指导和带领下,深入汕头市濠江区马滘街道,围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毛娟老师强调了本次推普活动的两大核心要点:一是深入调研,了解实际需求,实现精准服务;二是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资源,创新推普形式。
实地调研,掌握普通话普及实情
实践团队前往濠江区马滘街道,在居委会和党服的协助下深度涉足各个社区,通过随机采访、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并了解当地居民的普通话使用习惯,使用频率等,并收集他们对于普通话学习的意愿以及对推广普通话活动的看法,从而全面掌握当地普通话普及实情。调研结果显示,老年群体习惯说当地方言,在普通话使用上存在较大障碍,而儿童及务工人员则因教育和工作需求,普通话水平相对较高。调研对象均对提升普通话能力表现出强烈愿望,认为这对促进人际交流和拓宽就业渠道至关重要。调研期间,马滘街道负责人姚嘉铭与实践团队深入交流,明确了推广普通话不仅关系到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涉及教育公平、文化传承及社会发展等。他希望实践团队能够持续推广普通话,为马滘街道及周边乡村的发展建言献策。
联动支教,推普助力乡村教育
针对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音和语法时积极性欠佳,且存在畏难情绪的状况,“织”普无华推普实践团借助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制定特色普通话课程体系,为孩子们开启了普通话学习的快乐路径。活动中,实践队员们鼓励大小朋友们大胆表达,大家从最初的腼腆胆怯逐渐转变为大方自信的参与者,他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展现出了自信和喜悦,也让队员们倍感欣慰。孩子们积极投身趣味气息练习,不但锤炼了呼吸技巧,还提升了他们的专注力与自信心;共同朗诵《弟子规》,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情景剧《我是中国娃,我爱中国话》的精彩呈现更是将活动推向巅峰,孩子们在舞台上生动鲜明地展现出中国娃的自豪以及对中国话的热爱,赢得了阵阵喝彩。实践队员与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架起了普通话沟通的桥梁,在”说好普通话,写好中国梦“的口号中,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
经由此次实践,马滘街道的孩子们从潜移默化的影响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状态,不仅强化了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提升了语言应用能力,还增强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艺术墙绘,传递语言文化魅力
“织”普无华实践团发挥专业优势,借助直观生动的艺术形式创作了“推广普通话,助力百千万”为主题的多彩墙绘,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不仅强化了公众对普通话的深刻认识,还营造出优美灵动的语言环境。一幅幅鲜艳靓丽的墙体彩绘与周围的环境巧妙融合,以形象生动的彩绘和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将特色文化、普通话语言等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居民面前,让原本空白、老旧的墙壁变为村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建设美丽乡村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欣喜的是,小朋友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为活动增添了无穷的活力与童真趣味。这幅极具创新的墙绘,虽然让团队成员付出很多,但是现在已经成为马滘街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标识,鼓舞着更多人积极投身于普通话的推广与应用当中。
展望未来,续写推普新篇章
普通话不仅是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桥梁,更是打开乡村振兴和社会进步大门的“金钥匙”。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怀揣热忱,深入基层,致力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为语言文字普及教育添砖加瓦,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得到了当地政府、群众的高度评价和热情支持。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深化推普工作,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婷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