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0日讯(通讯员 郑炜豪) 悠悠华夏,泱泱千载。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踏过多少荆棘山川与河流,三十年沧桑巨变,七十年长灯月夜,一百年风雨兼程,正是英雄先辈们捍卫祖国领土,才有如今盛世之中华。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为向英雄致敬,7月20日下午,在浸潭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陈桂文和曹棋祥的带领下,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同心筑梦团成员前往大湾岗村探访越南自卫反击战老兵,去感悟传承那份耀眼红星,延续这浓浓爱国之情,化身盛世坚不可摧的精神盾牌。
忆往昔峥嵘岁月,感受红色文化精神
李老头发灰白,脸上有着岁月流淌过的起伏和沟壑,似寻常人家门口的老人家,而在与突击队成员的交谈中,李老讲起那段战争岁月时眼中却是熠熠生辉,从入伍到参与过多场战役,李老很骄傲地和成员们谈起,在部队中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李班长,他带领着参加反击战的十五名战士,完成国家给予他们的使命最终都光荣退伍。在与李老的交谈中,突击队成员了解到,当时恶劣的情况,敌人有可能的突袭,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有在晚上时,找不到地方睡,只有在地上挖出一个个“猫耳洞”(“猫耳洞”,在军事术语中又称为“崖孔”,是一种浅洞,通常挖在崖壁、掩体、堑壕等地方,用于隐蔽和存放弹药、物资,也可用作小型掩蔽防空洞。),两个人一组,晚上就在里面抱着弹药睡。
李老说:“最惊险的是,在自卫队蹲着吃午饭时,敌人乘机扔了一枚炮弹过来,说时迟那时快,恰好另外一位战友站起来看到有炮弹,大声喊‘有炮弹’,才迅速散开了,后面战友发现,炮弹洞距离只有25米。幸运的是,大家都没有受伤。”
(图为李金振与突击队成员交谈时的神情)
李老和突击队员感叹到,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退伍老兵的政策越来越好了,他就是第一批享受到这个政策的人群之一。看着国家日渐强大,民族日益复兴,李老感慨到:“你们赶上了好时代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重担就交给你们了,希望你们能够好好学习,成为能够为国家所用的新时代好青年。”
(图为清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探访李老时给的慰问金)
赤心报国永无畏,保卫边疆侯盛世
随后,同心筑梦团突击队成员一进门就看到了黎老家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参战老兵之家”的牌匾,陈旧的牌匾却显露着不平凡的意义。炮兵黎老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不下40场,他看着成员露出了期待的神情,对着队员们侃侃而谈,对越反击战的故事一点点展开,每每讲到关于抗战时期的故事,黎老神情严肃的说:“炮兵就是国家要打哪里!大炮就打到哪里!”正如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那些抗战时期的经历,攻打良山市时,他们连队仅仅用了3天时间就完成美国14年无法完成的任务,当我们询问起对越反击战时,黎老很清楚的记得,那时越南为了胜利,甚至不惜用小孩子当人肉炸弹,当时给己方造成了很严重的伤亡,想到战友的牺牲,黎老红润了眼眶。
(图为老兵黎华家的“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参战老兵之家”牌匾)
在团队成员与黎老交谈的过程中,发现黎老左手无名指无法伸直,黎老解释到这是被炮弹炸伤留下的创伤,身体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口不计其数,这是每一位退伍军人的荣誉。
(图为突击队成员与李老、黎老合照,右三为李金振,右四为黎华)
烽火岁月铸忠魂,铁骨铮铮守疆土
当突击队员来到潘老的家中时,潘老给突击队成员详细介绍了这些照片的来历,潘老在部队时是一名坦克兵,负责开坦克。他讲述了抗战时期,车上的几位队友都完好无缺,但在回去的路上,他却看到了另外的一辆坦克车被敌人轰炸,亲眼目睹了战友的牺牲。这件事情使潘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自已。
(图为老兵潘树桂为突击队成员讲解照片墙中的照片含义)
对于作战的细节,潘老已经无法清晰的描述出来,但谈到柑塘战役,潘老的眼眶总是泛着红晕,战争导致当地的居民食不果腹,潘老部队把食物分给当地小孩。看到当地饱受战争之苦的村民们,潘老感叹到:“当时的环境之艰苦,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更加坚定了要抗战成功的决心!看到受到战争之苦的人民,深信只有和平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
(图为老兵潘树桂与突击队成员的合影)
“新中国的建立,正是一个个老兵们用青春建设着祖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奇迹。他们的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经历值得被更多的人学习,他们的精神更需要被后世的人传承。”突击队成员黄嘉辉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此次探访老兵的慰问活动,是一次践行爱国主义、赓续红色精神、续写时代华章的精神之旅,这将激励着中国青年不懈奋斗,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炜豪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