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广州新华学院学子走入茶科所探寻英德茶叶发展之路
“英”地制宜社会实践队合影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陈飞洋 杨观韵 朱峯琪)遵循《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这一行动方针,广州新华学院“英”地制宜社会实践队深入探访了英德茶叶种质资源的重要保障基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科所),旨在深入了解英德茶业的深厚底蕴与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实地考察,实践队了解了茶树品种的选育过程。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英德茶叶科技赋能的过程,还就如何运用现代科技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追溯其源,扎根茶园
茶科所茶艺师向队员们展示泡茶过程
陆羽在其经典著作《茶经》中赞誉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唐代起,中国南方地区便成为了茶叶种植的摇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景象。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南粤地区独树一帜的省级综合性茶叶学研究机构,以其独特的地位与贡献,在传承与创新中引领着南粤茶文化的前行。
为培育适合英德红茶发展的优良茶树品种,茶科所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中,共分离出22棵无性系单株。结合英德当地的土质、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选育出其中一株适合英德当地环境的“英红九号”茶树品种,为英德红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地制宜,育茶有道
茶科所生产基地新鲜采摘的茶叶
实践队队员体验摘茶
在茶科所的探访中,实践队深入了解了白茶、红茶、黄茶等茶叶的特有属性和制作工艺。品种选育科技工作者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树的培育亦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地理因素,方能孕育出独特口感与香气的茶叶。此外,茶树的培育不仅需要依靠科学测量得出的数据,还需融入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的感官审评,确保茶树新品种的多维属性得到全面考量。
科技赋能,茶业发展
茶科所生产基地茶农采摘夏茶
茶科所不仅致力于茶树品种的选育,更在茶叶的种植、加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全面应用科技力量。走进英红九号种植地,实践队队员观察到茶圃间里茶叶叶面颜色略有不同。从品种选育科技工作者口中获悉,这是针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
为打造英红九号的“品种、品质、品类、品位、品牌”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茶科所通过施用有机肥料、采用现代加工技术,茶科所实现了机械化、连续化、清洁化生产,提升了茶叶的品质与附加值。同时,茶科所还根据各地地质与土壤情况,培育适应多地生长的优质茶叶品种,进一步丰富了茶叶市场的产品选择。以此,满足更多人群、地域的差异化需求。
创新驱动,乡村振兴
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海强与队员们交流
茶科所的科技创新实践不仅提升了茶叶品种的品质与多样化,更是紧跟清远市构建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体系宏伟蓝图的步伐。在与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通过全产业链的科技创新以及结合基因技术实验,茶科所助力茶企拓展市场边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增值。
此次走访茶科所,让广州新华学院“英”地制宜实践队的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茶产业+旅游+研学”这一创新经济模式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了解到其为茶企提供的更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选择,为乡村振兴注入的新活力与动力。
供稿|“英”地制宜社会实践队
文字|陈飞洋 杨观韵 朱峯琪
图片|欧智超 梁羡童 卢泽智 田婧沄
审校|李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飞洋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