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学子“浔邑•星葵”实践团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新会葵艺传古韵,非遗匠心续华章!
大学生云报7月21日讯(通讯员周思妍、赵文清)近日,佛山大学“浔邑•星葵”实践团于7月5日至7月8日,走进新会葵艺馆及惠林葵艺馆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员通过对话葵艺传承人,了解葵艺发展历程,体验葵艺制作过程等,捡拾葵艺文化,重视葵艺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水,让文化魅力于五邑绽放。
图为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廖惠林老师及新会葵博园馆长访谈。通讯员 周森培 供
“三下乡”期间,“浔邑•星葵”实践团来到江门市新会区葵博园,与葵艺非遗传承人廖惠林老师及葵博园馆长林卫红老师就葵艺的发展现状和非遗技艺传承保护进行深入交谈,为新会葵艺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尽管葵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葵艺衍生出来的很多产品慢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并且工艺的繁琐也是葵艺传承的一个难题。”葵艺传承人廖惠林老师表示,希望通过产品的创新,让年轻一代能够将葵艺继续传承下去。
图为队员们参观葵博园。通讯员 赵文清 供
据介绍,新会葵艺,是以蒲葵为原料加工制作工艺品及生活用品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有着20多道工艺,包括造型艺术、编织、绣花、绘画、印花。葵业最鼎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厂,5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然而,时至今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葵艺的辉煌已不复往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面对这一现状,新会葵艺的传承人廖惠林老师与葵博园馆长林卫红老师共同发声,强调葵艺需顺应时代潮流进行革新,尤其是将传统葵扇等老产品转型为符合年轻人喜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并探索与文创设计、皮具制作等现代产业融合的新路径。此外,为了确保葵艺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新会区中小学研学基地已将葵博园纳入其研学课程之中,旨在通过教育引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生根发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队员敲打葵叶的过程。通讯员 赵文清 供
其间,葵博园馆长为了让我们更好了解葵艺,事先准备好葵叶,让队员们亲身体验简单葵扇的制作过程,更好地领悟葵文化。在参观学习的同时,队员们还采访了附近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研,了解他们对新会葵艺的掌握程度及对葵艺传承的见解。
图为队员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研。通讯员 周森培 供
在葵博园的参观学习和亲身体验中“浔邑·星葵”实践团的成员们领悟到在葵扇制作过程中,烙画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烙画扇(火画扇)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的代表性工艺品,其制作工艺精湛、艺术价值极高。为了深入了解,“浔邑•星葵”实践团前往惠林葵艺馆展开实践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实践团队中的队员们尝试使用电烙笔在葵扇上作画。通过控制电烙笔的温度和力度,队员们在扇面上留下了精美的图案和焦痕,让普通葵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实践队员与廖惠林老师的弟子一起用葵条编织钥匙扣和杯垫,在编织过程中不仅让队员们的心灵得到了沉淀,还加深了队员们对新会葵艺的了解,更深刻体会到了新会葵艺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匠人精神。
图为队员们体验葵扇烙画。通讯员 冯家和 供
图为廖惠林老师的弟子教队员们编织葵叶。通讯员 冯家和 供
佛山大学“浔邑•星葵”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中,“浔邑•星葵”队员们通过线上线下分析和实地访谈调研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佛大学子的青春力量。同时,他们也希望利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浔邑•星葵”实践团与葵艺传承人廖惠林老师及新会葵艺馆馆长合影留念。通讯员 赵文清 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思妍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