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合肥大学“合”你青春助力,“泾”彩乡村振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来到泾县丁家桥三希堂,有幸采访到“泾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获得者、古籍装帧工张云芳,走近她深爱的古籍装帧事业,感受“古籍新善本”的无限魅力。
从小耳濡目染,后来扎根生产一线
团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三希堂古籍线装工作车间,操作台面前是二十几位师傅在认真工作着。坐在“成品检验”操作台面前的张云芳正在一张张检查装订好的线装书是否符合产品标准。张云芳告诉成员,她16岁便开始接触线装古籍制作技艺。“在学习线装古籍过程中,我去到了扬州跟着我现在的师傅深入学习,后来便进入了三希堂工作”,这是张云芳踏足古籍线装工作平淡又长久的历程。
2023年,张云芳被授予“泾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传承人的她常年扎根生产一线,严格要求自己,精通掌握了古籍装帧的所有关键工艺环节。“传统工艺是一些现代技术代替不了的,你看,我们整个车间是没有大型机器的”,张云芳透露着一种骨子里的自信与自豪。的确如张云芳所说,车间里采用机器生产的只有印刷和裁切部分。而这样一项古老的技艺却是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与乏味中延续下来的,“目前,我们车间年轻人还是比较少的,也希望我们的传统技艺能够被多多关注吧。”团队成员也从工作人员那了解到,要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优秀非遗传统技艺,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科普基础知识,让大众了解并对传统技艺感兴趣。
慢工才能出细活,严谨是她的底线
“制作一本完整的线装书成品大概需要将近一天的时间哩!”为了让团队成员更好地解古籍装帧的全流程,她亲自引导着成员走近观看装帧的步骤。线装书的装订有十五个步骤,张云芳主要给成员介绍了折页、配页、包角、扣面、打孔、订线、贴签和成品检验这几个环节。
“‘折页’部分,有三对齐,鱼尾中线对齐、底角宽线对其、收口要对齐”,张云芳手拿印刷好的纸张,给成员们展示。跟着张云芳的步伐来到配页工作区,她告诉成员一个保证页码正确的小巧思:“每一页的末尾处都加了黑色小字,叫做代标,质检的时候就能很清楚看到是否有漏页。”张云芳详细的介绍着古籍装帧的每一步,她的经验让她早已牢牢记住每一步工序的关键点,“穿线时必须保正两条线平行,然后,线要跟着包角布走,确保经过书角的线是90度垂直。”张云芳对古籍装帧的熟练让成员们敬佩,最后回到她所在的成品检验工作区——对每一本书进行顺页,检查包角是否整齐、查看订线是否工整等。
亲眼见证一本古籍装帧的诞生,切实体会延续传统技艺的不易,合肥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又一次走进泾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交流中,实现新时代青年与传统技艺之间的碰撞。
(撰稿:陈湘怡 摄影;徐文庆 贾凯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玉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