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一代工匠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虾龙”,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界人士关注下,重新唤发出迷人的光芒,于山水相依的桂林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咐,要注重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扬和传播。“虾龙”作为璀璨的民族瑰宝,它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国家文化政策的呵护,需要政府的牵引和助力。桂林临桂区,这个集聚历史古韵与民俗精华的地方,始终秉承着守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
广西师范大学“探塘捞龙”社会实践团队调研发现,从六塘镇到临桂区,全区上下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地区文化形象、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抓紧收集和申报非遗作品,加强技艺传承保护工作,促进美德教育,为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六塘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要求,全力支持和引导纯手工技艺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着眼于人才队伍的正规化和系统化,将非遗的传承保护和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他们力图将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强大支撑力量,挖掘和弘扬非遗独特的价值,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率先创造出优良的文化发展环境。
随着桂林市政府对非遗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虾龙这一传统技艺在2012年成功被列为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是对虾龙文化价值的肯定,也是对虾龙重启发展的重大契机。在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虾龙已经由曾经的“默默无闻”转变为主流,进而逐渐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展望未来,政府部门有信心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而又富有生命力的非遗在现代化转型的道路上走得更深远,助力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丽琦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