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学子三下乡:寻桂剧文旅交织梦,展壮乡发展为民心

发布时间:2023-08-30 13:46   来源:四川大学   作者:何倩乔芝   阅读 80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2023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们四川大学的“壮乡桂剧寻踪实践团”回到了家乡城市——广西柳州市,展开了关于社会实践的一次活动。我们的目标是深入了解壮族地区民间桂剧和彩调逐渐没落的原因,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文旅产业的交织方式,以推动它们的长期繁荣。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期望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我们深入探索桂剧之旅中,我们对这一古老戏曲艺术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广西传统文化的瑰宝,桂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古韵和传统精神。然而,我们也意识到桂剧目前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桂剧团的数量寥寥无几,曾经在网络上走红的民间桂剧团也在三年前解散。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的实践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7月30日,我们参观了柳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并与馆内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加深了对桂剧现状以及其优势、不足和制约因素的理解。通过观看展品和文物陈列,我们目睹了桂剧的辉煌与光彩。那些充满雅致和韵味的戏曲服装,以及手写的唱本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桂剧的魅力。我们还参与了桂剧演出和虚拟试装等非遗展示活动,感受到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注入的力量。科技的发展让非遗文化变得更加触手可及,民族精神因此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团在柳州群众艺术馆使用科技产品。通讯员 何倩乔芝

在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和传承桂剧文化的道路时,我们采访了青年纪实摄影师、桂剧纪录片《不息》的导演覃梓敬。他的作品从青年的视角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神。通过他的描述,我们深刻理解到桂剧不仅代表着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承载着壮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然而,我们也了解到桂剧面临的生存危机,例如唱法中的当地特色逐渐流失、与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脱节、市场紧缩和受众断层等问题。为了让桂剧走出困境,我们认为可以从数字化、高校传播作用和结合旅游业等方面着手。数字化可以帮助桂剧更好地传播和推广,通过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手段,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桂剧。高校在培养和传承桂剧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加强桂剧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为桂剧注入新鲜血液。而结合旅游业可以将桂剧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打造桂剧演出和文化体验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和观众。

8月6日,我们还在柳州市文化大院和艺术剧院等地参观了桂剧的教学、排练和表演活动。我们发现这些地方曾经有着繁荣的桂剧文化氛围,但由于后续人才的断层和流失,如今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观察到柳州的文旅行业主要依靠拍照打卡式旅游吸引游客,而柳州真正的特色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和展示给大众。我们思考着如何让柳州从一个网红城市转变为长期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将桂剧文化融入其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众对桂剧文化的认知和支持程度,我们在柳侯公园和鱼峰山等地进行了街头采访,向大众广泛宣传桂剧文化,并收集他们对桂剧与柳州文旅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我们还设计了与民族融合及文旅相关的线上和线下调查问卷,在广西进行了区域性调研,旨在收集群众对广西桂剧与柳州文旅协同发展问题的反馈和帮助。通过将数据与实际现状相结合,我们可以为桂剧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图为实践团和非遗文化地区代表人交流。通讯员 何倩乔芝

整个桂剧之旅让我们对桂剧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我们明白,作为时代的青年,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尽管桂剧的保护与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传承和发扬古老的非遗文化,推动其与文旅行业的融合。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力量至关重要。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保护和传承桂剧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行动和参与,我们愿与更多的人分享桂剧的美,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支持这一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桂剧的辉煌将继续延续,并为人们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文化魅力。(通讯员:何倩乔芝 实践人员:黎虹妤 何倩乔芝 张慧姣 巫宛玳 刘显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柳州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合照。通讯员 何倩乔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倩乔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