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7月30,广东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壶里来茶”团队在指导老师吴斯娜的带领下,以“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出发点,以“VR+非遗+IP”为主题,深入了解当地国家级非遗技艺——手拉壶烧制的发展现状,探索科技为潮州手拉壶文化传承赋能之路,通过创新激发非遗的活力。
团队运用爬虫技术搜集资料,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面对面访谈等调研方式,调查人数510人,得到有效问卷503份。通过深入的采访调查,团队了解了手拉壶的基本制作过程,以及手拉壶市场的发展现状和传承困境:一是手拉壶的知名度不够高,在线下的采访中,无论是潮州的本地人还是外地的游客,平时多会有饮茶的习惯,但对于潮州泡茶的传统茶具,手拉壶的了解,却知之甚少;二是潮州手拉壶专业人员极度缺乏,间接导致现今的手拉壶产业链不够完备,以及手拉壶市场的供不应求。
图为团队进行街头采访。
团队先后参访了潮州丝竹轩功夫茶壶文化展览馆、裕德堂壶艺研究所。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手拉壶的制作过程、发展沿革,亲身体验了制作工艺中拉壶身的环节等。在实践过程,团队深入体会到传统手拉壶制作的流程、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的困境。
图为裕德堂工作人员示范如何制作手拉壶。
当问及手拉壶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裕德堂第五代传人张泽锋老师认为:目前手拉壶从业人员过少,需要更多专业美术基础、手拉壶爱好者加入这门手工艺术。非遗传承路上手工艺人要在创作中创新,尤其在推广的途径上创新,如何制作出更引人注意的,尤其是更吸引年轻人注意的推文,是团队可以突破的问题。当问及杨建老师对传承和创新的看法时,他强调了一个词:“守正。”没有基于传统壶型而作的作品失去了手拉壶最重要的实用价值,失去了传统简朴流畅的线条美,而手艺和艺术都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创新是在把玩和制作的过程中去领悟可以提升的地方,对传统素材进行丰富,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跳脱的创造。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也向团队一一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作品,如基于潮州民间“义井”传说而作的《义井壶》、居于潮州传统屋脊建筑而作的《五行壶》等,都能感受到老师一直在秉持着“守正”的创作理念,同时又融合了潮州其他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团队指导老师吴斯娜老师表示,团队应在传递以匠心激发非遗活力的精神的同时,推动潮州非遗手拉壶“走”得更远,促进文化振兴。
图为杨健大师接受团队采访。
为突破传统宣传方式,团队成员通过设计VR展馆的科技方式,对手拉壶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以期通过科技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接触到手拉壶,打破时空界限,感受非遗的魅力。同时,团队借鉴了潮州手拉壶传承人张泽锋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洁莲》,为潮州非遗工艺手拉壶设计的宣传IP形象。将手拉壶“莲洁”的主要特点-简洁、朴实、高雅,以及莲花元素和寓意相结合起来,赋能以独特内涵及故事,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设计出来,希望人们能够通过IP去认识并深入了解手拉壶文化,了解潮州手拉壶背后的故事。
图为VR全景及IP形象。
通过此次实践,团队从手拉壶的制作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多角度体悟传统手拉壶工艺传承的现状,以科技赋能手拉壶文化传承,对手拉壶的匠心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
图为团队与张泽锋大师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辜育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