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院学子走进阳澄湖镇,探寻革命遗迹

发布时间:2023-07-26 13:35   来源:泰州学院 | 朱雪华   阅读 77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苏州7月26日电(通讯员 朱雪华 钦一洲 陈佳雯)为探寻苏州红色文化,寻找革命先烈的战斗遗迹,泰州学院苏州非主城区红调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6日来到了阳澄湖镇的十图村和北前村,开展红色调研实践活动。

实践队员们坚信实践出真知,愿前往村庄,去寻找一些鲜为人知的红色遗迹。在历经一个小时车程后,实践队伍首先来到了阳澄湖镇北前村,目之所及只有农田和鱼塘,和零落分布的几户人家。实践队员通过打电话咨询附近的村委会了解到了我们首先要寻找的红色遗迹碉堡群的大致方位,通过不断的寻找,终于在一处居民楼后找到了碉堡群。

图为苏州红调实践团队员阅读碉堡群的来源和事迹。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朱雪华

实践团队队员们仔细阅读碉堡群的来源,也曾走进碉堡群内,去观看里面的场景,狭窄、灰暗的地方让实践队员们寸步难行,深刻体悟到了革命先烈们在战斗年代的不易和艰难。

附近老一辈的村民也向队员们讲述了这深藏于农村的革命遗迹背后的故事,在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的时候,为防御敌人偷袭,才在上海外围苏州等地构筑了这著名碉堡群,沿着阳澄湖北岸济民堂一线延伸,曾经有九座混凝土碉堡。热情的村民们一边抚摸着碉堡外壁,一边向实践团队队员们介绍这碉堡的构造,形制十分坚固,在外壁两侧上部设置瞭望孔,中间一米高处设机枪口,这样的设计当时有利打击了敌军。通过村民绘声绘色的介绍,时间团队队员们肃然起敬。

外塘碉堡只是碉堡群的一个,它们都共同见证了战争年代的动荡岁月。所以实践团队队员们励志找到现存的碉堡,通过在村庄中不断询问、探访,终于将目前只现存的南薛宅、南天门、东塘、外塘四座碉堡一一寻找到,去深刻感受在碉堡群背后革命的故事。虽然战火早已平息,但先辈团结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凝住在这幅人生的碉堡中。

在实践队员们返程的途中,一处红色遗迹映入他们的眼帘---张家浜革命纪念碑。随着实践队员们下车走进这处隐藏在乡村中的纪念碑,首先映入眼中的是纪念碑上的那束花,一束洁白的菊花放在正中,实践队员们心中感慨万分,他们相信英雄先烈们从未被人遗忘,人们会来看望他们,也永远铭记在大家心目中。实践团队队员们通过背面的碑文了解到,此纪念碑记载了当年的一场“江抗”的战斗。在1940年“江抗”东路指挥部在围歼马乐鸣部后,宿营张家浜,并召开了千人祝捷大会。但由于胡肇汉闻风通报了日军。日、伪、顽向张家浜发起突然袭击,“江抗”立即部署阻击,战斗异常激烈。在这场战斗中,日军死伤无数,但同样“江抗”的干部战士也牺牲了很多,也有群众遇难。在解放后,为纪念这场张家浜战斗,在1991年6月27日,中共吴县县委、县政府便在阳澄湖蜻蜓堰立张家浜革命纪念碑。

实践团队队员们拜访了周围的居民,据老一辈的村民们讲,张家浜战斗纪念碑雕像的原型,就是张家浜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战士,用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实践队员们观察到碑上就是这位战士右手紧紧握住手榴弹,怒视着前方,正是那场战争的一个缩影。关于那场战斗,实践团队队员们也找到了一位守护人——现年已72岁的王生文。对这段故事,老先生再熟悉不过了。王生文的祖宅原来就在“张家浜战斗纪念碑”的后面,他108岁的老父亲就是那场战斗的见证者,他的哥哥就出生在那一年。“我们都是听着这段红色历史长大的,我的父辈讲给我们听,我们再讲给我们的子孙辈。”王生文说。他成了这座纪念碑的守护人,传承着阳澄湖畔的“红色记忆”。

图为苏州红调实践团队员与张家浜战斗纪念碑的合影。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陈佳雯

实践队员们满怀敬意地完成了这次红色调研。在返程途中,队长朱雪华和队员们说道:“阳澄湖地区的红色文化值得去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和宣传,要让这阳澄湖畔的“红色之风”,吹入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些红色历史。”

用好红色资源是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实践队伍将不忘初心,继续开展后续红色调研活动,挖掘更丰富的红色文化,积极寻访红色遗迹,传承好红色基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雪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4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