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非遗遇上现代IP,当新闻学专业的敏锐洞察碰撞剪纸艺术的匠心巧思,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正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悄然绽放。由三位新闻学专业学生牵头的校园大创项目“非遗π联——非遗剪纸牵手现代IP焕新之路”,以丹阳郑静非遗剪纸为核心载体,在探索非遗创新机制与传播路径的过程中,让这项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在青春赛道上焕发新生。
丹阳非遗剪纸源远流长,其独一无二的“脱稿剪”技艺堪称一绝——无需预先绘稿,仅凭指尖感悟与心中构思便能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小至指甲盖大小的字体,大到两米长的作品皆能驾驭。作为镇江市级非遗传承人的郑静老师深耕剪纸艺术数十年,不仅承袭了“脱稿剪字”的精湛技艺,更始终致力于推动非遗生活化、年轻化,其创作的《百蛇图》《福寿绵长》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还走进多所校园开设社团课程,累计教授学员超2000人,更是带领学生走向了央视节目《文化进万家》。但即便如此,非遗剪纸仍面临着“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传播困境,如何让古老技艺真正走进青年群体,成为摆在传承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正如郑静老师所说:中国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目的就是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起来,然后传承发展,而发展更重要的是创新。
南师学子大创团队从IP融合、内容创新、渠道融合三大维度切入,探索非遗传承的创新机制。在IP融合上,将剪纸融入当代受大众喜爱的动漫角色等热门IP来吸引大众的兴趣,从而提升剪纸的影响力;在内容创新上,将郑静老师的“脱稿剪”技艺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开发出剪纸主题文创产品、短视频剧情脚本、线上互动课程等多元内容,打破剪纸艺术的平面限制与场景边界;在传播机制上,构建“校园+新媒体+线下场景”的三维传播矩阵,让非遗传承既有文化深度,又有传播热度。 “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在坚守匠心基础上的创新表达。”郑静老师对同学们的实践给予高度认可。她表示,大学生团队带来的现代IP思维与传播技巧,让丹阳剪纸突破了传统传承的局限,这种“专业+非遗”的合作模式,为非遗创新提供了宝贵的青年视角。
接下来,“非遗π联”项目团队将继续深化与郑静老师的合作,计划通过借助短视频等形式进一步扩大非遗剪纸文化的影响,让丹阳剪纸在更广阔的场景中实现“活态传承”。正如项目名称中“π联”的寓意——以无限可能连接传统与现代,这群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证明,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当青春创意遇上匠心坚守,传统文化便能在新时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焕新之路。
青春赋能非遗:南师大中北学院大创项目探索丹阳剪纸传播新范式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指尖流转间便勾勒出千年文脉”,这是丹阳剪纸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如今,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非遗π联”项目团队的三位新闻学学子,正以专业素养为笔、以创新思维为墨,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播写下青春注脚。他们聚焦“丹阳郑静非遗剪纸”,在实践中探索非遗创新机制与传播策略,让古老剪纸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破圈”传播。
作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的郑静老师,她的剪纸艺术兼具传承与创新特质:既坚守“脱稿剪”的核心技艺,将吉祥寓意与生活美学融入作品,又积极探索剪纸与服饰、装饰、文创等领域的跨界融合,让非遗从“展厅”走向“生活”,让剪纸真正“活起来”。但在传播层面,传统非遗普遍面临着受众断层、传播形式单一等问题。“很多年轻人知道剪纸是非遗,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技艺了解甚少。”项目团队成员发现,非遗传播的关键在于搭建“认知桥梁”,让青年群体既能看懂非遗之美,又能参与到传承中来。
基于新闻学的传播逻辑,在内容创作上,团队摒弃传统非遗宣传的刻板模式,转而以“故事化表达”传递文化内核——拍摄《指尖上的非遗》系列微纪录片,记录郑静老师的创作历程与“脱稿剪”的技艺精髓;又制作《剪纸小课堂》科普短视频,用生动易懂的语言拆解剪纸技巧,让零基础观众也能轻松参与;还设计“非遗IP拟人化”内容,通过漫画、表情包等形式,让剪纸元素变得亲切可感。
在传播渠道上,团队精准把握青年聚集地,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线上依托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专栏等形式持续输出内容,让非遗剪纸以符合潮流的形式进入大众的视野;线下联动校园社团、社区文化中心、本地中小学开展体验活动,让观众在亲手剪纸的过程中感受非遗魅力,累计覆盖人群超500人次。这种“线上种草+线下体验”的传播模式,有效提升了丹阳剪纸的青年关注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团队将“用户思维”融入传播全过程。通过问卷调查、线下访谈等方式收集受众反馈,针对性优化传播内容——针对大学生群体推出“剪纸+校园文创”定制服务,让丹阳剪纸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传播效果持续提升。
“非遗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的文化共鸣。”,“非遗π联”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新闻学的传播理论与非遗传承实践深度结合,既保留了丹阳剪纸的文化精髓,又创新了传播形式与互动方式。目前,该项目即将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传播方案,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年轻化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
据悉,团队后续将继续探索非遗剪纸文化如何进一步创新完善,如何让丹阳剪纸通过更多元的路径走向大众。在这场青春与非遗的相遇中,三位学子用专业能力证明,青年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接受者,更能成为非遗创新传承的主力军,让千年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生命力。
非遗π联:当丹阳剪纸遇上现代IP,南师大学子解锁传承新密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守住“根”与“魂”,又能跟上时代步伐?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非遗π联——非遗剪纸牵手现代IP焕新之路”大创项目,给出了青年视角的答案。项目团队三位新闻学专业学生,以丹阳郑静非遗剪纸为研究对象,通过IP融合、创新传播机制,让非遗剪纸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丹阳剪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脱稿剪”技艺在全国独树一帜,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俗内涵 。传承人郑静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匠心,从自学自剪到拜师学艺再到言传身教,在剪纸路上的每一步郑静老师从未停歇脚步,从青涩摸索到技艺精湛,从独自前行到引领后辈,用数十年坚守诠释着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她不仅将剪纸技艺传授给两千余名学员,更积极探索跨界创新,让剪纸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但非遗传承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吸引年轻受众”,始终亟待破解。“非遗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项目团队基于这一认知,确立了“IP赋能+专业传播”的核心思路。
团队在创新机制构建上打造了“三维赋能”模式:一是IP融合,提取丹阳剪纸的核心视觉元素,结合国潮审美与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剪纸与IP融合及衍生文创,让非遗从“艺术品”变为“消费品”,满足青年群体的审美与使用需求;二是技艺赋能,在保留“脱稿剪”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将剪纸与现代生活场景结合,开发剪纸装饰画、衣服、发式装饰等产品,让非遗融入日常;三是传播赋能,发挥新闻学专业优势,构建多渠道传播矩阵,让非遗故事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在传播实践中,团队注重“理论+实践”的双重探索,形成了《丹阳非遗剪纸创新传播报告》。报告中提出的“非遗IP化构建路径”“青年受众传播策略”等成果,不仅为丹阳剪纸的后续传播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同类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参考。“团队希望通过项目实践,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创新潜力,也吸引更多青年加入非遗传承的行列。”项目负责人说道。
从校园大创项目到非遗传播实践,“非遗π联”团队用青春力量为丹阳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郑静老师所言:“非遗传承需要老一辈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人的创新。”当千年剪纸遇上现代IP,当青年创意碰撞匠心技艺,传统文化便拥有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未来,期待更多青年以专业所长赋能非遗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蒋柳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瑶乡炬火,益启童行——南师中北青年深入基层护苗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工学院“一木一弦承非遗,一削一磨制胡韵”团队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青年学子走进社区开展非遗剪纸实践活动
南师中北学子探秘百年恒顺:醋香里的红色基因与文化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