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无人机的镜头掠过千亩良姜田,我们目睹的是课本之外那真实的乡村振兴画卷。”——网络新媒体专业 梁晓忠
“我从未料到,会计账本上的数字,竟能与泥土中的姜块建立起如此紧密的关联。”——会计专业 刘迎鑫
“孩子们怀抱篮球时眼中闪烁的光,比龙塘夏夜任何一颗星辰都要亮。”——体育教育专业 陈佳鑫
2025年盛夏,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队的12名学子,跨越教育与农业、机械与传媒的学科界限,在指导老师陈景思的带领下,奔赴“中国良姜之乡”——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他们用9天时间,以脚步丈量这片热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青春动能,完成了一场从“求知者”到“践行者”的深刻蜕变。
第一章:红土地上的初心叩问——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图为实践团在革命遗址前合影 陈思 摄
实践队将红色教育作为此次征程的精神起点。在博赊港红色教育基地,站在见证过渡海作战历史的码头旧址上,队员们重温了入党与入团誓词。“海风很大,但我们的声音更洪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陈丽颖回忆道,“当誓言与海浪声交织在一起时,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时值“七七事变”88周年,队员们将历史的回响带到龙塘镇的街头巷尾。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同学制作了科普短视频,在社区广场循环播放;小学学前教育专业的邓楚银和杨艾菁则设计了图文并茂的宣传画。
“一位老爷爷看完视频,对着队员们说,‘要记住啊,国家强大了,咱们的日子才能安稳。’”队员李响感慨道,“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铭记历史、强健体魄、建设祖国——这三件事,在龙塘镇的阳光下,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章:篮球场上的“高光时刻”——当体育生成为全村的焦点
图/实践团成员与参赛球员合影 邓楚银 摄
龙塘镇“村BA”决赛之夜,博赊港球场灯火辉煌。这里不仅是村民们热情洋溢的体育盛宴,更是检验体育生专业能力的终极考场。每一个参赛的体育生都将在这片灯火通明的球场上,展现平日刻苦训练的成果,接受观众和对手的双重考验。这不仅是一场篮球比赛,更是对他们体能、技巧、心理素质等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检验。
体育教育专业的雷裕杰担任今晚的主裁判。最后一分钟,比分胶着,他顶住全场的呐喊,精准吹罚了一次进攻犯规。
“哨响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赛后,裕杰同学回忆道,“随后,掌声如山呼海啸。那一刻,我不仅是一个学生裁判,更代表着这项运动的公平与尊严。”
整场赛事中,体育专业的同学们全程主导,从规则制定到临场执裁,展现了扎实过硬的专业素养;网络新媒体专业团队通过多机位直播,将这场乡村赛事的影响力扩展至云端;实践队成员在赛前筹备、赛中保障及赛后收尾的各个环节,始终坚守岗位,凭借专业素养确保赛事平稳运行,成为赛场上不可或缺的保障力量。
陈老师望着灯火通明的赛场和热情的村民感慨道:“这早就不是一场普通的球赛了。咱们有县里、镇里篮协的支持,学院还有这么多体育生和持证裁判——只要我们把标准立起来,帮着培养本地的裁判,再把文创产品做起来,‘村BA’完全能成为咱们龙塘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跟良姜一样有名!”
“老师,我们真的做到了!”队长方金凯难掩激动,“听到全镇乡亲为我们鼓掌,那种自豪感,没法形容!而且您知道吗?咱们学校和镇里的大学生实践基地,这次真的签下来了!以后学弟学妹们就能一批批地来,把咱们的‘村BA’一届届办下去,把它变成咱们湛科与龙塘自己的‘金字招牌’!”
赛事一结束,队员们就趁热打铁,把和篮协讨论的成果、基地签约的喜讯,全都写进了那份《龙塘镇“村BA”可持续发展建议书》里。镇里看了非常认可,这份建议书,加上已经落地的实践基地,为“村BA”从一个火爆的夏夜赛事,真正走向一个年年办、年年火的乡土品牌,铺平了最实在的路。
第三章:操场上的“欢乐颂”——当校园变成孩子们的游乐场。
图为学生参与趣味挑战赛的精彩瞬间 杨艾菁 摄
如果说“村BA”是点燃全镇激情的竞技场,那么校园里的“趣味运动会”便是专属于孩子们的欢乐海洋。
在龙塘镇中心小学,体育专业的同学们巧妙地将专业的篮球运球、足球射门、跳绳接力等运动项目设计成“重走长征路”“强国接力赛”等趣味盎然的关卡任务。瞬间,操场化身为一个巨大的露天游乐场,孩子们的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运动会后的颁奖环节。实践队用精心筹措的经费,准备了价值逾千元的篮球、足球、文具和零食作为奖品。
“我记得一个叫小斌的男孩,在投篮比赛中勇夺第一名,”队员张晓雅深情回忆道,“他把篮球紧紧抱在怀里,眼睛闪烁着光芒,对我说:‘姐姐,我以后要和你一样高,一样会打球!’那一刻,你仿佛能看到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破土而出。”
会计专业的同学们细致入微地管理奖品的发放工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则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并激励每一个孩子积极参与。这场运动会不仅强健了孩子们的体魄,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运动、追求卓越的宝贵种子。
第四章:良姜田里的“品牌革命”——青春智慧与百年产业的邂逅
图为良姜种植基地人员介绍良姜种植情况 杨艾菁 摄
在龙塘镇,实践队员们有幸遇见了这片土地上最为知名的特产——龙塘良姜。这片拥有数百年种植历史、在东南亚享有盛誉的“中国龙塘良姜”,为队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跨学科才华的绝佳平台。
无人机视角下的产业新图景
“升空了!”网络新媒体专业的梁晓忠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镜头下,连绵的姜田宛如一块巨大的绿毯,在龙塘独特的亚热带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我们从高空完整记录了良姜从种植、管理到采收的全过程,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正是讲述‘龙塘良姜’品牌故事最生动的素材。”
解码“南药明珠”的品牌密码
“我们不仅仅是来干农活的,我们是来为‘龙塘良姜’这块金字招牌注入青春活力的。”队长周嘉怡说道。实践队深入龙兴农业合作社,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产业诊断。
会计专业的刘迎鑫化身为“产业分析师”,细致地核算了从姜种到干姜片的全链条成本与利润。她发现:“如果能提升加工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利润率至少有15%的提升空间。”
机械工程专业的梁鸿祐和李响同学则围绕着传统的清洗、切片、烘干设备进行琢磨,思考着如何进行“小切口”的效能改良。
汉语言专业的陈丽颖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邓楚银、杨艾菁同学联手,为良姜策划品牌故事。他们深入挖掘了良姜从《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用功效,到作为“盐焗鸡粉灵魂”的饮食文化,创作了一系列图文、短视频内容,并辅以现场直播,旨在将“龙塘良姜,食药同源”的健康理念广泛传播。
指导老师陈老师在现场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田间课”:“你们看,这貌不惊人的根茎,正是驱风油、二天油的核心原料,它具有通三焦、抗寒散气的药用价值,这也是它走向更广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你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帮助这片土地,把它的价值‘说’给世界听。”
第五章:生命课上的“奇迹之手”——塑料瓶变身救命工具
图为孩子们认真制作防溺水工具 杨艾菁 摄
在龙发社区的防溺水课堂上,发生了感人至深的一幕。汉语言专业的陈丽颖,正在教孩子们如何利用空塑料瓶和旧衣服制作应急浮具。一个名叫小玉的孩子,无论如何都无法掌握打结技巧,急得几乎要哭出来。
“别急,你看,像这样绕一圈,小鱼就咬住尾巴了。”陈丽颖蹲下身,耐心地手把手指导。当小玉终于独立完成作品,兴奋地高举起来大喊:“我学会救命啦!”时,现场所有队员的眼眶都湿润了。
“我们带去的,不仅仅是知识,”陈丽颖感慨道,“更是一颗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也种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第六章: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龙塘镇政府人员合影 杨艾菁摄
实践结束之际,“激流勇进”实践队在龙塘镇政府报告厅举行了此次三下乡实践总结分享会,实践队队长周嘉怡进行了“三下乡”实践总结发言。他们所展示的,不仅是九天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更是一份对未来的坚定承诺。
体育支教团队展示了《龙塘镇“村BA”及运动护航行动可持续发展建议书》;网络新媒体团队发布了专为“龙塘良姜”量身打造的首批品牌宣传视频及文案。那份凝聚了跨学科智慧的《龙塘良姜品牌提升与产业发展建议书》,亦被龙塘镇政府郑重接收。
在最后的总结环节,陈老师激动地表示:“在这九天时间里,我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从最初的青涩到如今的从容,从各自专业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协同作战,你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大学生完全有能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余小霞书记在认真听取汇报后,总结道:“从追寻红色足迹的宣讲,到深耕良姜产业的田间智慧;从激情四溢的村‘BA’赛场拼搏,到防溺水教育中孩子们绽放的笑脸……你们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的新思路,更是连接校地情谊的新桥梁。”她充分肯定了实践队成员所展现出的饱满热情、扎实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进一步强调:“你们不仅是龙塘镇的客人,更是我们乡村振兴路上亲密无间的战友!”同时,余书记也结合实践队的反思,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鼓励青年学子继续投身于这片热土,在服务乡村的生动实践中砥砺初心、增长才干。
结语:
九天前,他们是来自不同学院的学子。九天后,他们化身为良姜田里的“品牌顾问”、篮球场上的“公正裁判”、孩子们心中的“超人老师”。
这,正是“三下乡”最宝贵的意义所在。它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淬炼成钢,使知识在扎根中国大地中绽放光芒。湛江科技学院“激流勇进”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凭借他们的专业素养、满腔热忱与真诚付出,生动诠释了最美的青春,就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生长、绽放。
他们带走的,远不止是一份报告、几张证书;他们留下的,是与这片土地、这群人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是那个夏天最灿烂的笑脸和最沉甸甸的嘱托,共同绘就了一幅刻在红土地上的、终生难忘的青春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思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