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学子探索梅花镇红色研学开发道路

发布时间:2025-08-31 13:5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欣茜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当前,国家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特别是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下,探索创新型红色研学开发路径成为重要课题。7月5日至11日,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逐光”实践团深入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梅花镇,在粤北的土地上开展宣传与调研,考察红色资源情况,让散落山野的红色遗址成为能与青少年“对话”的活教材。

实践团首站抵达大坪村,敲响大坪村党群服务中心的门,队员们诚挚邀请村党总支副书记杨靖进行访谈。“现在在梅花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大坪村正在以农文旅的定位去发展文旅产业,包括像民宿、农庄等,还有跟其他一些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的文创产品。”杨靖以大坪村为例详细讲解了梅花镇村落发展情况,队员们一边仔细聆听,一边补充重要问题,详细地记录他的一字一句。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大坪村党总支副书记杨靖。张佳元 供图

为摸清其他村落的遗址分布和保护情况,实践团先后走进了梅花村、石带村以及谭司村,与村委工作人员围坐交谈。聊到遗址保护问题,队员们追着向各村委了解相关政策措施,并收获许多重要信息。谭司村支书陈秀英向队员们提到,作为红七军救助站遗址,福荫亭的保护在今年得到上级重视,并预备开展修缮工作,听到这则消息,队员们心里都漾着一股暖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谭司村村支书陈秀英。张佳元 供图

实践团在镇政府以及各村村委的支持下,同步对梅花镇的红色革命遗址开展实地调研。队员们带着设备穿梭在遗址间,将镜头对准每一处被风化的角落,及时在电子地图上标注遗址,记录遗址周边建筑与基础设施分布。

队员们观察到,除大坪村以外,其他村落均受自然环境以及特殊原因影响,部分红色革命遗址散落于山野之中,只能步行前往。7月8日,梅花村支委工作人员带领队员们登上山坡,没过脚踝的杂草勾住他们的裤脚,他们穿过齐腰深的草丛,找到了隐匿的红七军烈士墓碑。

在接下来的几日,队员们在山林中踏出路,在陌生的道路上寻求方向,依靠各村委和村民们的热心帮助,最终成功定点大部分遗址。

▲图为梅花村委工作人员带领成员寻找当地红色革命遗址。张佳元 供图

为进一步搜集镇内青少年的红色研学具体信息,实践团采取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采访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调研。

傍晚时分,梅花镇政府前的活动空间充斥着青少年们的欢声笑语,队员们借此机会带着调研提纲来到这里,并邀请到三名中学生参与采访。其中,巫同学仔细给队员们讲述活动具体情况,并提出了自己对研学设计的看法:“同学们都很愿意去了解革命历史,上一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大坪村红色研学,但互动感不够,希望能增加一些高科技。”队员们抓住回答中的重要信息,并将这些青少年对红色研学的期许悉数录入笔记。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梅花中学巫同学。黄锦舒 供图

7月9日上午,实践团前往梅花中学开展问卷调查工作。队员们和团委沟通问卷细节,在梅花镇中学团委张书记的积极协助下,顺利开展了对学生的线上问卷调研。问卷发放后迅速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提交数量不断上涨。“青年不仅要做红色故事的聆听者,更要做让故事活起来的人。”看到同学们富有创意的想法后,一位队员这样说道。

红色革命遗址承载着历史与精神,在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不可磨灭的力量;培育爱国之心,青年需学、需行、需感,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情感共鸣与持续创新。未来,队员们将发扬干部们“知历史、爱乡土、肯实干”的精神,探索保护与创新结合之道,将本次调研搜集到的资料汇总整合,多方采纳专家意见,形成镇内红色研学路线方案交与政府一方,用青春的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在火热的实践中燎原革命薪火。

( 通讯员 杨欣茜 唐灿 林嘉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欣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