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触手可及、短视频记录已成日常的今天,通信技术似乎已覆盖每个角落。然而,在乡村地区,无形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设备和技能的缺失,使那里的孩子难以享受现代通信的便利,他们质朴的心声与纯真的愿景,值得被更多人听见和关注。
图为开营仪式前合影
2025年7月25日至31日,西南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繁星启明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怀揣着“听见我的声音”的初心,走进绵阳市游仙区盐泉镇儿童服务站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那里的孩子架起了一座跨越信息鸿沟的“声波桥梁”。
图为开营仪式志愿者宣言
追寻通信电波,点亮科技初心
从烽火驿站到无线电波,盐泉镇儿童服务站的课堂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封家书跨越千里要多久?”怀揣着好奇,孩子们用身体模拟原始通信方式,通过小实验感受声音的振动,将声波转化为可见的光波,让声音变得有形状可循;他们破解摩斯密码,亲手组装简易发报机,拼接迷你收音机,点亮纤细的光纤灯,甚至还用Scratch编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蓝牙音乐播放器——每一步实践,都在体验信息穿越时空的加速度。
当亲手完成的作品成功发出信号、传递声音、连接起闪烁的光影,原本抽象的“通信科技”忽然变得真实可感。“原来它看得见!也能摸得着!”孩子们兴奋的呼喊,正是科技穿越岁月、连接古今最动人的回响。
图为志愿者在讲解课程
筑牢信念防线,勇立信息潮头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埋下诸多安全隐患。电信诈骗层出不穷、网络谣言肆意传播、个人信息频频泄露……这些不仅威胁财产与隐私安全,也不断侵蚀着社会信任的基石。
为此,志愿者们精心设计安全课堂:在“谣言传声筒”游戏中,通过模拟谣言传播链条、亲历信息失真过程,孩子们学会主动追问“这是真的吗?”,让质疑成为守护真相的本能;反诈演练课上,一声声响亮的“不!”,将“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三不原则”深植于心;通过模拟数据泄露路径,增强保密意识,筑起信息安全的防线。
图为孩子们在互动
巧手编织光影,传递美育星火
科学不仅是理性的探索,也可以是感性的表达。美育课堂中,志愿者们引导孩子们用吸管制作排箫,亲身感受声波频率的变化;亲手编织绳结,用独特的符号与图案模拟古老的结绳记事;利用纸杯和黏土打造卫星模型,以创意诠释航天通信的奥秘;组装航模、绘制机身,孩子们在经过训练后亲手将自己的飞机飞向蓝天;绘制出一幅幅“未来通信图”,自由畅想无界对话的可能。
美育与科学的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将内心的声音与对未来的向往,“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属于他们的星光,正在悄然点亮。
图为孩子们亲手接触科技
童声咏传薪火,永续时代华章
心弦共振之处,连接自有回响。结营仪式上,孩子们化身时空信使,生动演绎从“驿站传书”到“指尖轻触”的通信变迁史,以情景剧再现人类沟通方式的巨大演进;清澈的童声唱出“满天的星光,有一颗是你的愿望”,用纯净的旋律传递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他们自豪地举起亲手制作的发报机、光纤灯和蓝牙音箱等学习成果,眼中闪烁科技点亮的光芒。
那些藏于山野的童声与梦想,通过微视频、情景秀和科学秀,正跨越地理的阻隔,向外传递、寻求倾听。当一名孩子坚定地说出“我长大想当科学家”时,一颗科技梦想的种子已然破土。
图为孩子展示成果
与繁星共振,聆听未来旋律
每一个被忽略的角落,都应当被装上“麦克风”;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值得获得平等表达、被倾听、并与未来相连的能力与机会。“繁星启明”正在为此行动——搭建连接的平台,铺设沟通通道,让每一份来自远方的童声、每一个朴素的梦想,都能被这个世界真切聆听。
“繁星启明”志愿服务团队呼吁更多目光,投向农村地区科技教育资源的匮乏现实;要始终相信,声波终将跨越山河,信息必会抵达未来。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此刻——那一颗颗已被点亮、正熠熠闪烁的童心。
图为结营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南馨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