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张文静 赖宇晴)从“单一种植”到“多元融合”,小小李果如何撬动双合振兴?近日,华南师范大学沁夏瑞“合”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信宜钱排双合,从农文旅融合视角探究双合村的致富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文旅融合 是促进产业升级、传承文化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为响应“百千万工程”号召,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华南师范大学沁夏瑞“合”实践团与信宜市钱排镇结对共建,围绕双合村“中国李乡·山水双合”的高标准定位格局,充分挖掘该地产业优势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双合村“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
一、 产业筑基:科技品牌赋能“钱排万李香”
实践团首站深入钱排镇产业核心。在镇团委专职副书记林国怡引荐下,团队专访了农业农村办主任陈剑冰和农技专家王红妹。
陈主任介绍,钱排镇依托独特的高山气候和土壤,培育出品质上乘的三华李,成功打造“银妃”品牌这一特色产业。政府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商中心等配套设施,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开发深加工产品,并积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举办各类特色节庆活动吸引客流。
农技专家王红妹则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专家讲座、田间实操指导、线上平台和微信群咨询等多种形式,重点围绕病虫害防治和高产种植技术开展培训,为农户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当前,品种改良被视为突破产业瓶颈的关键,政府正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
钱排镇以三华李为核心,通过科技赋能、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延伸,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 文旅融合:绘就“山水双合”新画卷
走进风光旖旎的双合村,实践团与驻村第一书记符丹丹、村党总支部书记李冠章、村干部李木旺进行了深入交流,探寻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符丹丹书记阐释了双合村“以农促旅、以文兴旅、以旅带农”的发展思路。在农业基础上,双合村充分发挥“中国李乡”的产业优势,将万亩李园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春赏花、夏品果”品牌活动,让游客既能欣赏如雪李花盛景,又能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实现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的有机结合。在文化赋能方面,当地深度挖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对民居建筑外立面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融入鲜明的客家风格,并建设了双合记忆馆、公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通过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巧妙融入李花节、“享李季”等节庆活动中,让游客得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旅游带动上,景区创新推出直升飞机观光等特色项目,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政府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既有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也显著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李冠章书记特别介绍了客家文化如何深度融入乡村肌理。双合村在发展中,将客家元素全方位注入乡村建设与旅游体验:专家设计指导下的传统民居改造,形成了统一和谐的村落风貌;村民日常仍以客家话交流,庙会、“分猪肉”等传统民俗活动得以保留传承;楹联、祠堂等文化符号点缀其间,无声诉说着客家故事;文旅节庆活动则成为非遗展演的舞台,极大增强了文化吸引力。
在乡村治理方面,双合村创造性地将客家宗族文化中的集体智慧与现代治理相结合,制定了环环相扣的《村规民约》、《村规民约积分细则》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这套机制以户为单位实行积分管理,根据村民履行细则情况加减分,每季度评选十户文明户,年度积分考评结果直接与每户的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村集体从年度收益中 提取40%作为公积公益金,建立“基础积分、正向加分、负向减分”的评分标准体系,奖优罚劣。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7人“德治规劝队”,负责宣传、监督、评价村规民约执行,确保制度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了“村民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干、村民管”的自治格局,真正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在乡村振兴中互动共生,引导村民在共建共治中共享发展成果。
在李木旺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实地踏访了双合村的各个角落:承载乡愁与变迁的双合记忆馆、书香弥漫的公益图书馆、活力涌动的电商中心、烟火气十足的花涧里商业街、古朴雅致的大学堂与百草园、以及标志性的双合廊桥,沉浸式感受了“生态景美,文旅韵浓”的独特人居环境。成员们还深入田间地头,在李木旺干部的讲解下学习三华李采摘技巧,追溯其种植历史,探寻一颗果实从枝头到舌尖的旅程。
双合记忆馆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它生动记录了双合村作为客家侨乡的历史源流、三大姓氏的迁徙故事,以及抗洪救灾中彰显的“信义”精神。馆内详实的资料更展示了在党建引领下,双合村凭借三华李特色产业,如何实现从“全毁村”到“中国李乡”的华丽蝶变。记忆馆不仅是乡土记忆的守护者,更是对外展示双合通过农文旅融合构建乡村振兴新模式的窗口,见证了这个村庄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奋进足迹。
三、村民实践:“李”想照进现实的多元路径
当午日明,沁夏瑞“合”实践团成员深入村舍,前往李乡雅居民宿拜访村民李大富、凌启秀夫妇。
队员们围坐在红木桌旁,听李大富缓缓讲述他种三华李和开民宿的故事。李老板是双合村首批尝试“三华李种植+民宿”模式的村民代表。在村委的鼓励和引导下,李老板将自家二楼闲置的五间房改造为民宿,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接待客人,以干净舒适的中档定位,吸引了众多来双合村游玩的旅客,成为农闲时的重要收入补充。作为拥有数十亩三华李果园的种植大户,他展现出传统农民向现代经营者的转型智慧,在民宿运营中采用线上平台与熟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其“主业种李、副业民宿”的复合经营模式,生动诠释了双合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基层实践。他对村委工作的肯定,以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朴素理念,折射出乡村振兴中政府引导与村民主体的良性互动关系,给队员们带来深刻启示。
在山水涧民宿,老板李广德则展现了另一种转型路径。这位昔日的门窗商人敏锐捕捉到双合发展的机遇,仅用短短一个半月就完成了民宿改造,以三华李主题装修和果园采摘体验为特色,在五一旺季开业迎客。他的经营亮点突出:一是以工业品的精细思维打造服务业,严格按“信字号”标准管理9间客房,保持了月均60%的高入住率;二是打造“民宿+果园”联动模式,在一楼设置三华李展销区,将农文旅融合思维落到实处;三是践行“家人式服务”,主动接送游客、灵活调整房型,以真诚赢得平台5.0的满分口碑。展望未来,李广德计划扩建客房规模,并建议村集体完善夜间灯光景观和文娱活动以增强留客吸引力,同时呼吁形成民宿集群效应以承接团队游客。作为双合蝶变的亲历者,他充分肯定了村容村貌和乡风文明的提升,其成功的经营实践为双合探索“农旅融合”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样本。
四、数字翅膀:电商“云”端助力增收
推动“百千万工程 ”,产业是重要支撑,电商助农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自2021年以来,双合村建成信宜双合电商中心,重点围绕中心运营、人才培训、企业孵化、产品规划、活动策划、渠道搭建、品牌打造等内容展开工作,助力三华李产业产值提升 。
沁夏瑞“合”实践团成员走进双合村电商中心,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琳琅满目的农业产品。果干、果酒、果酱、果茶、糕点 等等,包装精美,摆放有序。电商中心的建设有利于盘活当地的电商生态,营造良性的营商氛围。每年4月至6月的三华李成熟季,成为名副其实的“直播季”,家家户户架起手机,通过网络平台将鲜果销往全国。电商中心还构建了公共流量池为农户引流,并通过农村电商人才、乡村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干部等多层次培训,助力双合形成“万户专业种李,千家参与营销”的产业发展格局。
为深入了解村民们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三华李的具体细节,实践团成员拜访了双合村电商新农人黄彩蝶(抖音账号:钱排小蝶鲜果园)。黄彩蝶说,今年是她在朋友圈卖李的第14年,是她在抖音直播间卖李的第二年。作为同时经营果园和电商的新农人,她主要通过在抖音平台直播和朋友圈推广的方式销售自家及周边农户的三华李,旺季时日销量可达数百斤。黄彩蝶坦言,政府组织的免费电商培训为农户提供了直播技巧和视频拍摄等基础技能,但其成功的关键仍在于坚持直播、把控品质和积累客户,“品质做好了才有回头客”。她特别强调,虽然电商销售比传统线下渠道价格更高,但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从清晨采摘到深夜打包发货,整个销售季都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在物流方面,当地已形成成熟的电商配套体系,快递费用相对优惠且时效有保障。对于未来发展,黄彩蝶希望政府能进一步优化电商扶持政策,同时她也计划继续深耕三华李销售,通过积累经验和客户资源逐步扩大规模。
电商助农为双合村三华李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推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华南师范大学沁夏瑞“合”实践团深入信宜市钱排镇双合村,围绕“中国李乡·山水双合”的发展定位,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与观察,探索了双合村以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队伍梳理了三华李产业从种植、深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挖掘了客家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路径,并总结了电商助农、民宿经济等新兴业态对村民增收的显著作用。双合村通过党建引领、村规民约积分制等治理创新,实现了政府引导与村民参与的良性互动,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基层样本。
此次调研不仅为双合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青年智慧,也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彰显了新时代青年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为“百千万工程”贡献青春方案,用实际行动助推双合村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兴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撰稿|张文静 赖宇晴
图片|赖宇晴 肖祥鹏 黄安睿 周博文 张文静
初审|贾郑琪
复审|叶紫琪
终审|叶紫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贾郑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