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晋土育良种 青春聚力护粮安 —— 山东农大学子走进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探农技奥秘

发布时间:2025-08-29 14: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任昱萌 任昱溶   阅读 2.9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任昱萌 任昱溶近日,山东农业大学"稷麦兴农 粮安晋南"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通过科研人员经验分享、面对面问答交流及所长总结指导,深入了解小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路径,感悟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土地的坚守精神。

科研故事里的田畴坚守

座谈会上,小麦研究所科研人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享了田间育种与实验室攻关的鲜活案例。"从亲本选育到杂交组合筛选,我们常年在田间观察性状,一蹲就是大半天;实验室里反复检测数据,为的就是找到最抗逆、最高产的基因组合。"一位科研人员回忆道,某品种小麦在推广前经历了连续三年的抗旱试验,科研团队在旱垣地带搭建简易棚,记录每株麦苗的生长状态,最终培育出适应晋南旱地的特色品种。这些扎根土地的故事,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农业科研"从田间来、到田间去"的实践底色。

问答碰撞中的需求对接

围绕"科研成果如何精准服务农业生产""青年学生如何参与基层农技服务"等核心问题,团队成员结合在水头镇的见闻踊跃提问:"旱地水稻节水技术如何通过科研推广落地?""特色小麦品种的推广如何平衡品质与市场需求?"研究所专家结合实际案例逐一回应——某耐旱小麦品种通过"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三年内覆盖晋南地区X万亩;针对农户反映的"品种抗倒伏性弱"问题,团队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定向改良,相关成果已在主产区应用。"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生产中的痛点,把论文写在具体问题上。"专家的解答既有技术推广的实操经验,也有科研转化的理论思考,引发团队成员深度共鸣。

"科研不是实验室里的‘闭门造车’。"团队队长任昱萌在交流中感慨,"只有蹲在田埂上看麦穗,坐在农户炕头听需求,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方向。"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未来要努力成为"懂技术的‘新农人’"和"联结科研与生产的‘翻译官’",让专业知识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一线。

总结指引下的青春担当

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肖俊红主任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农业科研的价值,在于守护国家粮食安全;而青年一代的加入,将为这份事业注入持续活力。"她结合自身三十余年科研经历,讲述了团队如何针对山西旱地特点培育抗逆小麦品种,如何通过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提升种植效益。"看到年轻人愿意走进田间、关注农业,我们既欣慰又期待。"肖俊红表示,希望通过此类交流,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农业科研的意义,未来有更多人投身粮食安全事业,用创新力量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这场调研,让实践团成员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科研人员的田畴坚守到专家的技术推广实践,从生产一线的真实需求到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这场对话在团队心中播下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种子。团队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需求精准对接,让青春在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光彩。(通讯员:任昱萌 任昱溶 撰稿:马敏杰  图片:闫姝羽 胡熔溪 朱伟 王清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昱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