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北财经大学“戍边星火乡梦同行”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兵分两路,在新疆喀什与辽宁乡村同步开展卫国戍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自7月18日起,这支由退伍大学生士兵带头的队伍,以亲身经历、英雄事迹为“教材”,在各族青少年与基层群众心中播撒爱国爱军、守护家园的种子,让“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戍边精神跨越山海、双向共鸣。
在天山脚下的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河园镇,实践队队长、高原模范戍边营5592哨所退伍大学生士兵肉孜麦提·吐尔逊,成为了戍边故事的“主讲人”。面对当地维吾尔族小朋友,脱下军装的他仍身姿挺拔,用汉语讲述高原哨所的日常:“5592哨所的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冬天最低温达零下40度,哨兵站一班岗,睫毛都会结满冰碴,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结合自身经历,还原边防战士在雪山戈壁守护疆土的场景,让孩子们清晰懂得“安宁生活的背后是无数战士的默默坚守”。
▲图为肉孜麦提讲述边关哨所的经历
▲图为新疆地区宣讲结束与队员及指导教师合影
团队指导老师范鑫全程参与新疆宣讲,以专业视角为活动提供支持,让宣讲更具深度与说服力。此外,曾获“2024年度辽宁最美青年”“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肉孜麦提·吐尔逊,还走进当地社区与学校开展征兵宣讲。他向适龄青年详细解读少数民族士兵的优待政策:“从学业保留到优抚安置,国家解决了后顾之忧,这让我更能安心戍边、为国奉献。”他用自己的信念与经历,感染更多人主动投身国防事业。
▲图为肉孜麦提讲解少数民族在军营的成长机遇
同一时间,实践队队员徐霄、马懿美两位青年学子,在辽宁乡村小学开启了戍边精神的传递。宣讲中,马懿美先以“解放军叔叔”为切入点,通过图片、短视频,展示战士们在雪山、戈壁、海岛等艰苦环境中站岗巡逻的画面,告诉孩子们:“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解放军叔叔都坚守在边境线上,用青春和汗水筑起安全屏障。”
▲图为马懿美、徐霄在辽宁乡村小学讲述戍边故事
▲图为马懿美给孩子们讲述战士们作战的艰苦环境
随后,徐霄深情讲述戍边烈士陈祥榕的事迹:“19岁的陈祥榕叔叔,和战友们在寒冷的河谷守护国土,就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勇敢。”她特意提及战士们在零下几十度环境中巡逻、即便冻僵也不退缩的细节,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戍边的艰辛。当念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口号时,课堂里的孩子们纷纷攥紧小拳头,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光。
“守护是什么?”“怎样向解放军叔叔学习?”互动环节中,实践队员抛出的问题引发热烈讨论。“守护就是不让坏人欺负我们的家!”“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像陈祥榕叔叔一样勇敢!”孩子们稚嫩的回答,道出了对“担当”最朴素的理解。活动最后,孩子们拿起画笔与信纸,写下“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平安”“长大了我也要去守边”等真挚话语,字里行间满是对英雄的敬仰。实践队还为孩子们准备了零食作为奖励,合影时的笑脸与纸上的“童言童语”,构成了现场最温暖的画面。
▲图为孩子们与实践队员积极互动
▲图为徐霄提问小朋友们问题
▲图为宣讲结束后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合影
宣讲不止于校园。徐霄、马懿美还走进辽宁乡村的村委会会议室,结合乡村振兴中的安全保障需求,向基层干部群众解读“国防不是远方的事,是家门口的平安”。他们通过生动的戍边故事与通俗的政策解读,让“支持国防就是守护家园”的理念在村民心中深深扎根。
▲图为马懿美深入辽宁乡村基层办公室调研
▲图为徐霄在基层办公室进行主题宣讲
跨天山与辽水,东北财经大学“戍边星火乡梦同行”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用这场跨越4000多公里的精神接力,让卫国戍边精神突破地域限制。从天山脚下的双语课堂到辽沈平原的乡村教室,从社区征兵宣讲到村委会的政策解读,青春的脚步踏过两地土壤,将“清澈的爱”播撒成燎原之势。正如孩子们笔下“长大了我也要去守边”的纯真誓言,这场由青年学子发起的精神传递,正让更多人读懂:守护祖国从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心中跳动的火焰。如今,戍边星火已越过山海,在更多人心中燃起炽热光芒。(通讯员 徐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懿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