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上午,青岛科技大学“沂彩织虹,青衿致远”志愿服务队联手淄博市第七中学为高中生带来了一场为期一周的计算机公益课堂:启发与创造并行、讲解与实操并重,用AI赋能计算机启蒙教育,让AI助力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学习与创造。
课堂伊始,志愿者没有直接授课,而是通过算法评测平台快速摸底学生的C语言基础,并抛出“为什么要学编程”的问题,引发思考。他们用生活实例和竞赛案例说明编程在逻辑训练、问题解决和未来发展中的价值,将课堂重心从“做题”提升到“思考工具”。随后,志愿者结合测评结果拆解题目,讲解易错点并引导上机实践。课堂逐渐由安静变得热烈,键盘声、提问与辅导交织,学生在解题中收获成就与乐趣,真正体验到编程的价值。
这堂公益课堂的意义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堂总结环节,志愿者同学特别强调: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长期兴趣与自主探究精神。他同时提出,后续将推出面向中学生的 AI体验课程——学生们将亲手操作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应用,学习如何用AI激发创造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难题。
在这一全新课程中,志愿团队将教授AI的使用方法,带领学生理解AI如何赋能编程学习。例如,通过智能代码助手降低入门门槛,通过AI图像识别完成趣味化实验项目,让学生从“学会写程序”自然迈向“用技术解决问题”。正如科技媒体常言,“AI正在成为下一代青少年的新型‘母语’”,而这样的课堂,正是点亮他们未来的一盏启蒙之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让学生把“AI+编程”视为一门可触可感、可创造的学科,或许比掌握任何单一语法规则都更重要。公益课堂最终传递的,是这样一种直观收获:编程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通向逻辑、创造与人工智能世界的大门。志愿服务队承诺将持续深入中学课堂,把更多“可玩、可学、可实践”的AI课程带到青少年身边,陪伴他们走向科技未来。
撰文 | 何琳睿
图片 | 徐潇文
审核 | 王广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广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