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宋国强,吉晓红)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乡村振兴促进法》,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智能制造系组建“双助领航・乡野思政”实践团,于2025年暑期深入承德市冯营子镇砖瓦窑村、三道湾村和水泉沟村,以“思政领航、校地协同、职教赋能”为核心,开展“校地协同”职教赋能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依托“1核心(思政领航)+1引擎(乡村振兴)+2清单(需求/资源)+3课堂(红色/技能/爱心)”服务体系,将红色传承、技能服务与民生关爱深度融合,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实践队队员集合照。任皓鑫 赵文哲供图
红色铸魂,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实践团以“红色育人课堂”为载体,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场景。在砖瓦窑村,“祖孙共学党史”活动温情开展,青年学生与老党员结对围坐,倾听老战士口述革命岁月,用镜头记录下珍贵的历史影像,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结合当地革命遗址,实践团联合村支部共建红色研学路线,组织中小学生重走“英雄足迹”,通过“智能・匠心宣讲团”的微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土英雄故事相结合,让思政教育在乡野间落地生根。
图为智能制造系党总支副书记刘志钢开展红色宣讲。任浩鑫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祖孙共学党史”过程照片。宋国强 吉晓红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老战士交谈过程照片。付化堃 杜义策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祖孙共学党史”过程照片。王佳富 王金博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开展微宣讲活动。刘峥 刘博文供图
技能赋能,架起职教服务乡村桥梁。发挥智能制造专业特色,实践团将“技能实践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农家院落。“农村用电小分队”带着自制的“隐患识别九宫格”教具,挨家挨户开展安全用电宣讲,完成50余户家庭电路安全排查与维修,为老人更换老化插座、检修照明线路,用专业技能筑牢乡村安全防线。在“田间课堂”实践基地,学生与村民一同耕作,做起“新农人”,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不仅传承了农耕文化,更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彰显了技能赋能、乡野思政与育人同行的实践意义。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民耕种的合照。李佳鑫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民交谈。宋国强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居民家中检查电路。王佳富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为居民家中检查电路。王佳富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民耕种的合照。赵文哲 连子豪供图
民生暖心,绘就乡村幸福生活图景。聚焦农村“一老一小”需求,实践团的“爱心奉献课堂”充满温情与实效。“银发数字赋能行动”中,“青年反诈护卫队”成员为100余名老人清理手机内存、安装反诈APP,手把手教学微信视频、健康码使用等技能,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教育帮扶方面,“党员教师+学生志愿者”结对机制持续发力,公益辅导班为30余名农村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家访中制定的个性化成长规划,让教育关爱更精准暖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支书的合照。赵淼航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宣传反诈知识。吉晓红 李佳鑫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宣传健康码使用流程。刘峥 王悦涵供图
图为实践队队员一对一辅导中学生。付化堃 杜义策供图
“在田间地头挥汗时,才懂‘粒粒皆辛苦’的分量;为老人修电路时,才知专业技能的价值。”校地协同育匠心,青春成长双赋能。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双助领航・乡野思政”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下一步,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校地协同机制,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用专业与热爱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
供稿:宋国强 吉晓红 赵文哲 王佳富
审稿:苏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宋国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