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砼心”遇上“童心”,七彩假期用专业守护每一份天马行空

发布时间:2025-08-28 15:2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岚、赵子涵   阅读 3.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赵子涵) 7月,长沙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社会实践团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托口镇。朗溪村小学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棂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长沙学院“老屋焕新 砼筑乡韵”实践团队的“小小建筑家”支教课堂正热闹开讲。

安全课堂:把守护藏进互动里

“如果有人随便碰你的身体,一定要大声说‘不’!”防性侵课堂上,志愿者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解着隐私部位的保护知识。团队精心设计了“安全距离小游戏”,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明白“哪些接触是友好的,哪些是需要拒绝的”。

图为志愿者为小朋友们授课

憋气挑战里的安全密码——“吸气——屏气——呼气”,7月的朗溪村小学教室里,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做呼吸练习。随着一声“开始”,二十多个孩子同时捂住口鼻,这是实践团队为防溺水教育设计的“憋气挑战”。

“停!”90秒刚到,志愿者立刻示意孩子们呼吸。小朋友们猛地吸了一大口气,额头上的汗珠滚进衣领:“老师,喘不上气的感觉太难受了!”这句直白的感受,恰好成了最好的教学切入点。李莎桐蹲下身解释:“溺水时的窒息感比这难受十倍,所以咱们一定要远离危险水域。”

侗寨遇上童:一场侗族文化的青春接力

活动期间,实践团队结合三里村侗族聚居特色,创新设计了“画笔绘侗寨”等系列课程。志愿者们与当地妇联协作,在专业指导下,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画笔描绘出如笋般的鼓楼、蘑菇造型的吊脚楼等充满童趣的侗寨图景。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他们心目中的侗寨

“不是我们教孩子,是孩子让文化活了。”带队老师邱慧望着小朋友们的画作展示,那里有孩子们画的如笋般的侗寨、像蘑菇的侗寨。这个夏天,文化的种子正顺着清江湖的水流,悄悄扎进下一代的心里。

大手牵小手:以爱为翼,护童心远航

“守护童心,助力成长”留守儿童关爱主题活动,在暑假期间,团队与当地妇联组织协作,于当地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与社区活动中心开展。活动中,实践团志愿者将与留守儿童共同参与“榫卯拼接”“故事接龙”等互动游戏,之后进行倾心交流,还会开设专项作业辅导课,同时做好人员、物资、安全和后勤保障,并通过多渠道宣传,以此给予孩子们情感支持和学业帮助。

图为志愿者正在关怀课堂上的小朋友

过程中,一名小朋友因学习挑战产生情绪波动,志愿者察觉后,迅速来到孩子身旁,给予温暖拥抱与耐心鼓励,引导其建立自信,帮助孩子重新投入,志愿者用轻柔且坚定的声音耐心鼓励:“咱们慢慢来,你看这鼓楼的层数,就像你成长的脚步,每一步都珍贵,老师陪你一起画这座知识的建筑!”一番话让孩子重新振作,在志愿者一对一引导下,孩子逐渐掌握方法,重新投入侗族建筑知识的探索,眼中也重现求知的光亮。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的合影

支教尾声,孩子们与志愿者们并肩合影。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与志愿者的欣慰交织,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画面。让温暖与陪伴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留下一片永不褪色的绿荫,让他们知道,无论何时,总有一份牵挂与守护,伴他们勇敢前行。

后续,团队还将通过线上回访、建筑模型展等形式,延续与孩子的联结。长沙学院土木学子以专业为笔、以爱为墨,让土木工程实践与公益支教深度融合,既传递了文化传承的使命,也用青春力量证明:建筑不止是砖石结构,更是连接心灵、点亮成长的“精神桥梁”。

图为洪江妇联与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的合影

此次支教,是高校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当侗乡建筑的智慧,遇上青春志愿的温度,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未来的自信与底气——而这,正是这场公益行动最珍贵的“建筑成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