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广师大桑榆非晚实践队探访油岭古寨,探寻文化坚守与传承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28 13: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符耀匀   阅读 50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李诗琪 符耀匀)清远连南,盛夏的晨光穿透薄雾,洒在连南油岭瑶寨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上。清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桑榆非晚”三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千年古寨的好奇,踏上了这片依山而建的土地,试图解锁嵌在石路和老木楼里的时光密码和文化印记。

(图为航拍吊脚楼。麦嘉豪 供图)

悬空”的智慧

截至2022年,油岭的吊脚楼占地15万平方米,横1300多米,纵900多米。沿着石路爬向高山,实践队近距离观察这些古老的建筑。鳞次栉比的房屋以粗壮的杉木为柱,深扎于石缝之中,上层矮柱,下层高柱的巧妙设计适应斜坡地形,形成“半悬空”居住空间。

“别看它悬着,很稳的!”路边摆摊的唐阿姨抬手指向身后陡坡上的楼群,眼中闪烁着自豪:“老祖宗厉害啊!一千三百多年前为了躲避战乱和匪患,他们逃难上山,就靠这法子安家。悬起来,防潮防虫又安全,野兽也难上来。”

(图为唐阿姨手指吊脚楼,热情地向队员讲述其中的历史。马婉钰 供图)

活化石”的守护

自2013年,油岭瑶寨的三排古寨整体搬迁,这里变成了“空心寨”。然而,在古寨深处,实践队员们仍然发现有不少像唐阿婆这样的“守寨人”。

“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习惯了,舍不得离开。”她坐在门前的小竹凳上,目光温柔地扫过屋内的每一个老物件,最后落在了斑驳的木门上。“闻着这木头味,心里才踏实。”早已被柴火熏黑的墙,破旧却温润。

当地政府一方面引导村民搬迁保护建筑群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打造吊脚楼特色民宿。经营者透露:“2024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经济的引入,可以让更多人知道这活态遗产。”

(图为唐阿婆高兴地表达对吊脚楼的眷恋。陈妙彤 供图)

指尖的传承

行走在古寨,​​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传统瑶族服饰和背包吸引了实践队员的目光。​​循着这独特的文化印记,队员们遇见了吊脚楼内正在专注刺绣的唐奶奶。

彩色的锦线一端固定在柱子上,一端用带子绑在她的腰间。“十几岁就开始学,绣了几十年了。”唐奶奶头也不抬,动作行云流水,声音平稳地回答。

(图为唐奶奶在专注地织绣。陈美欣 供图)

当队员问及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唐奶奶终于停下手中的木梭,抬起头来:“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里断了。”

走出去

在油岭瑶寨,瑶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地居民背的是瑶绣的斜挎包,穿的是瑶绣的服装,这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与审美,不仅悬挂于文化博物馆里,而且行走在大街小巷上。

民宿的门口和路边小店里,各种融入瑶绣的背包、钱包、服饰、摆件等商品琳琅满目地摆放着。这项古老的手艺,正悄然搭上旅游经济的快车,探索走出去的路径。

但“游客图新鲜,复购率不足5%。”民宿的老板坦言,“或许有更新颖的设计才能破局啊。”

斜阳下的思考

暮色洒向斜坡上的吊脚楼,实践队员们走下山去,背包里的笔记有吊脚楼的千年风貌还有瑶绣的深厚文化底蕴。队长总结:“坚守的温度和传承的智慧,需要有比杉木柱更坚固的支撑系统啊。继续走,继续看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符耀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