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曲文博、李慧纹)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农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星火接力,力筑乡兴"科技支农实践团,于近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赴贾庄村、中薯农业、清喜生态农业等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重点围绕作物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等关键环节,切实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成效。
▲图为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实践团合影
田间课堂:理论落地生根
在贾庄村花生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不同花生品种的生长态势。带队教师杨敏同志立足当地气候特征,系统阐释品种选育与生态环境的适配机理,并依据土壤肥力测试数据,科学指导成员研判各品种的适应性及发展潜力。实践团同步组织村内资深种植户开展技术交流,种植户全面介绍了花生全生育期管理要点,重点讲解了施肥节点、灌溉频次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践团运用专业知识现场识别叶斑病、蚜虫等典型病害,并就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向种植户征询了指导意见。
本次田间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与农户建立高效协作机制,既实现了农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又吸收了农户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实践,团队深刻认识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为服务"三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图为实践团与贾庄村村民交流
科技赋能:传统作物焕新机
踏入中薯农业的大棚,甘薯苗的盎然绿意迎面扑来,将“探薯明技术”的初心化为现实。目睹不同品种的苗株于精心调控的环境中伸展枝叶,实践团发觉每一株苗的茁壮成长皆蕴含着精准的水肥管理诀窍。这些近在咫尺的培育场景,使课本里的理论得以落地生根,亦让众人对现代农业的“精细化”有了最为鲜活的认知。
深入探究,更似一场甘薯种植的“进阶课程”。从品种栽培的区域适应性,到大棚管理的实操技能,技术人员的讲解让实践团的学生们明白,甘薯种植并非单一环节的付出,而是品种、密度、施肥等多要素的科学协同。温室脱毒育苗技术所彰显的科技力量,体现了科技如何为传统作物赋予新的生机。
▲图为实践团在中薯农业观察大棚甘薯苗
生态实践:探寻可持续之路
步入清喜生态农业的农田,轮作的智慧于泥土与作物之间悄然彰显。当视线掠过油菜与甘薯交替种植的区域,土壤肥力的增强、病虫害的降低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理论阐释,而是根系伸展的生动实例。轮作宛如大地的呼吸节奏,是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秘诀——这份源于观察的认知,使“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了厚重的意义,也让我们目睹了农业现代化背后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
叶片采集与实验室分析,是一场从田野迈向实验室的深入探寻。它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抽象机理转化为可感知的实验数据。在反复调试设备、整理分析结果的进程中,实践团队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更领悟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的虚幻概念,而是立足于大地的探索。每一组精确的数据背后,都潜藏着解开作物生长奥秘的关键。
▲图为实践团在清喜农业甘薯试验田取样调研
青春誓言:以专业助力“三农”
在这次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全体成员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服务,真切感受到了三农工作的重大意义,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显著增强。作为新时代的农科学子,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历史使命,这种责任既重大又光荣。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实践团成员将秉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一方面继续深耕农业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将以"星火接力,力筑乡兴"为行动指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专业所学服务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挥洒青春汗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文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